五一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然而,在不少普通人眼中,这个假期却似乎变了味,像是一场专门针对穷人的 “收割游戏”。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五一假期,对于咱普通大众而言,仿佛是在花平日里不舍得花的钱,最终收获的却是疲惫与心累,而商家们却借此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都明白,节前调休一天,再加上周末两天,凑成的五天小长假,初衷是鼓励大家出门消费,以此推动假日经济的繁荣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消费盛宴中,穷人往往是受伤的一方,无论是钱包还是身心,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一、物价飙升,钱包瘪瘪
首当其冲的,便是钱包遭受重创。每到节假日,商家们就如同迎来了 “双十一”,热闹非凡。可关键在于,“双十一” 至少还能让人感觉有所优惠,而假期里的物价却高得离谱。商家们似乎抓住了消费者 “来都来了” 的心理,肆无忌惮地坐地起价。就拿住宿来说,酒店价格翻倍甚至翻好几倍,即便如此,你也不得不接受,毕竟总要有个地方住。餐饮也是如此,平日里 15 元一碗的面,到了假期可能就卖到 50 元,消费者即便满心无奈,也只能含泪买单。
我自己就有深刻体会。去年五一,我和朋友去台州游玩,光是堵车就耗费了大量时间,找吃饭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到处都人满为患,根本没有选择与议价的余地,只能见哪家有空位就往哪去。住宿更是离谱,平时 200、300 元的宾馆,假期直接涨到 500、600 元,当时我们几个甚至都萌生了去网吧凑合一宿的想法。今年,我们学乖了,与其花这些冤枉钱,不如舒舒服服在家躺着。
二、花钱受累,身心俱疲
当你和家人在五一选择前往某个景点,就能深刻理解为何有人会说 “放假比上班还累”,说这是花钱买罪受,一点都不夸张。
出发前,需要精心做攻略、抢购车票和门票;出发时,要在车站忍受人挤人的煎熬;到达目的地后,打车、转车,接着在景点继续人挤人,晚上去吃小吃、逛夜市依旧是人潮拥挤。整个过程,仿佛不是去欣赏风景,而是去看人的后脑勺,连完整拍张风景照都成了奢望。有人曾调侃,假期出游就是 “上山看屁股,下山看人头”,在景区排队几个小时,真正游玩的时间还比不上在路上耗费的多。
我们原本将五一假期视为逃离日常的出口,可实际上,这不过是营造出一种虚假的自由感。真正的自由,应当是无需等待、说走就走,而不是被限制在特定时间内的情绪消费。
不得不说,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即便心里清楚假期外面人多拥挤,可总觉得假期这么长,不出去就好像浪费了,于是明知前方艰难,还是 “偏向虎山行”,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
三、错峰收割,穷人无奈
这里有一个现代社会的残酷现实:自由时间的分配权,才是真正的阶级特权。
普通打工人由于调休制度的限制,只能在固定的假期出行,从而被迫接受高价消费。而富人们则可以选择错峰出行,或者前往小众高端的目的地,既能避开拥挤的人群,又能享受低价优质的服务。酒店、机票、景区每逢节假日必定涨价,普通人为了难得的假期咬牙消费,而富人却能借助涨价赚差价。等到假期结束,人潮退去,富人们才悠然自得地出游,以低价入住五星级酒店,拍摄无人抢镜的美丽风景。
由于缺乏自由时间的选择权,穷人总是被错峰收割。那么,个体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呢?除了对消费主义保持清醒,避免盲目跟风消费,关键还在于争取时间自主权。
比如,拒绝调休制度的束缚,选择利用带薪年假错峰出行,既能享受悠闲的旅程,又能避开高价消费。或者尝试 “碎片化度假”,用周末短途露营等方式替代长假扎堆出游,通过合理分配时间,打破资本的价格同盟。如果自身有能力、有条件,不妨尝试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思考在五一期间可以售卖什么商品、开展什么副业,说不定能开辟一条增收之路。
总之,要么努力搞钱,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要么选择佛系躺平,以平和的心态享受简单的假期。别让五一假期,总是陷入 “花钱买罪受” 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