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后,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混在一起工作,干的活一样多,但公务员有车补,事业编却没有。

这么一看,车补好像失去了设计之初的意义,反而单纯成了提供给公务员的福利。

车补原本是个“实用工具”

当初搞车补,说白了就是给公务员出门办公用的。以前公车私用太严重,改革后取消单位公车,换成直接发补贴,本意是既省钱又方便工作。比如张三要下乡跑个调研,自己开车或者打车,车补就能顶上油钱路费。这钱本来就不是白给的福利,而是干活用的“经费包”。

混编之后问题就冒头了

可现在很多单位里,公务员和事业编坐在同一个办公室,干着完全一样的活。李四是公务员,每月卡里多出几百块车补;隔壁王五是事业编,天天和他一起跑社区、送材料,交通费却得自己掏腰包。时间一长,大家心里难免嘀咕:这补贴到底是补工作,还是补身份?要是俩人干的活一模一样,车补不就成了变相的“身份奖金”?



矛盾出在“身份定待遇”的老规矩

问题的根子还是事业单位改革没彻底。公务员和事业编表面上都在一个单位干活,但背后的管理体系还是两套:公务员走的是行政编制,车补是国家统一政策;事业编虽然也改革了,但很多地方的车补政策没跟上。说白了,发钱不看干多少活、跑多少路,全看档案袋里装的什么编制。这种“认人不认事”的做法,放在混编混岗的现实里就显得特别扎心。

车补变福利,伤害的是积极性

当补贴和实际工作脱钩,负面影响就来了。事业编的同事可能会想:“反正跑腿再多也没补贴,不如少干点。”公务员那边也可能尴尬——明明大家一起加班,自己拿补贴反而像占了便宜。单位里容易形成“隐形分界线”,团队合作打了折扣。更关键的是,这种差异会让年轻人考编时拼命挤公务员岗位,加剧“编制崇拜”,和改革想打破“铁饭碗”的方向其实是背道而驰的。

破局关键就四个字:对岗不对人

真要解决这事儿,得把发补贴的逻辑倒过来。别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谁经常往外跑就给谁发车补。比如窗口单位天天跑现场的人,不管什么编制都该有交通补助;坐办公室写材料的岗位,公务员也没必要拿这个钱。现在有些地方试点“按岗位定补贴”,就是这个思路——把车补从“身份标签”变成“工作成本”,这才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说到底,车补引发的矛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半吊子”状态。改革不能只把人和岗位混在一起,待遇政策却还留着编制的老黄历。只有真正实现“干什么活拿什么钱”,让每个干活的人感受到公平,车补才不会变成扎在人心上的小刺,改革也才算改到了实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