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参数图片)20至30年代,汽车工业尚未完全定型,工程师们对车辆设计充满了无限想象。其中,梅赛德斯-奔驰通过一系列大胆创新的车型,探索了后置和中置引擎的可能性。这段历史不仅影响了品牌自身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汽车设计奠定了基础。



早在1920年,Benz & Cie.(当时尚未与戴姆勒合并)便在赛车领域尝试后置引擎设计,推出了奔驰RH(Rennwagen Heckmotor)。这款车拥有极具未来感的流线型车身,并在蒙扎欧洲大奖赛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虽然在动力输出上不及竞争对手,但其创新概念赢得了赛事主办方的特别奖项。

这一经验影响了后来梅赛德斯-奔驰的开发方向,尤其是在193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背景下,公司希望通过小型化、经济实惠的车型来开拓市场。



1934年,梅赛德斯-奔驰在柏林国际汽车展上发布了130(W23),这不仅是该品牌第一款后置引擎量产车,更是全球最早的量产后置引擎车之一。该车搭载1.3升直列四缸水冷引擎,输出26马力,搭配三速变速箱。130采用管状车架,后方设计为分叉结构,以容纳引擎与变速箱,悬挂系统则采用独立悬挂。然而,由于车辆重心过于集中于后轴,操控容易出现转向过度的问题。即便在1935年进行多项改良,包括调整悬挂、强化底盘刚性与内饰升级,仍未能吸引市场青睐,最终于1936年停产,仅生产了4,298辆。



同年,梅赛德斯-奔驰进一步发展了150(W30),作为一款专为赛事打造的双座敞篷跑车。这款车的引擎排量提升至1.5升,输出达55马力,并采用了现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跑车与F1赛车的中置引擎布局。这种设计改善了轴荷分配,使得操控更具灵活性。此外,梅赛德斯-奔驰还打造了6辆150 Sports Saloon,其外观与后来问世的大众Type 1(俗称甲壳虫)极其相似。该车参加了1934年的2,000公里德国耐力赛,获得了四枚金牌,展现了后置与中置引擎布局的潜力。



1936年,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170H(W28),这款车与当时热销的170 V共用相同的1.7升四缸引擎,但采用了后置引擎设计(H代表Heckmotor,即后置引擎之意)。170 H针对操控进行了优化,并提升了车内舒适性。然而,这款车售价高于170V,行李厢空间较小,且引擎噪音较大,导致市场接受度有限。最终,170H在1939年停产,仅生产了1,507辆。





尽管130、150和170H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尽理想,却开启了梅赛德斯-奔驰在车辆布局上的多元探索。这些车型的经验间接影响了后来大众甲壳虫、保时捷356及911等经典后置引擎车型的发展。现今,后置引擎仍然是高性能跑车的一种布局选择,而中置引擎更已成为顶级超跑的标准。梅赛德斯-奔驰在1930年代的这场实验,或许未能即刻取得商业成功,但其前瞻性的设计思维,却深深影响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