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通讯员 李冰蕗 陈亭羽)5月1日8时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海平面下40米处,中建五局广西深海管网项目员工陈毅与两名工友已在隧道内将管片吊运至拼装位置,做好管片拼装的最后检查工作。这个“五一”假期,48名90后技术骨干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推动这个复杂海洋地质环境下超长距离盾构隧道建设。

该项目是解决龙港新区尾水深海排放问题的控制性工程,建成后,将为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的150余家企业解决污水处理达标后的最终排放难题,助力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为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按下加速键。


5月1日8时许,陈毅与工友正在进行管片拼装的最后检查工作。受访者供图

“龙腾号”盾构机是国内首台8米级使用整体式箱涵的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长达123米、重达955吨、开挖直径8.09米。要如何让这个“大块头”按时、安全地进入地下?

广西深海管网项目测量工程师张建卓介绍,始发井基坑是项目工程初期一项极其重要工作。

天微亮,张建卓便带着全站仪出现在始发井基坑旁。该基坑离大海70余米远,深度20米,周边地质为流动性细砂层。为确保其稳定性,需要在基坑四周筑起地下连续墙,发挥截水、防渗、承重作用,这如同在流沙中建高楼。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张建卓发现基坑边上1.5米高、厚度约60厘米的挡土墙开始影响测量时所用的全站仪视角。“像人的眼睛一样,在极限俯视、仰视情况下便会存在‘死角’,大大影响测量精度。”张建卓说。

如何把全站仪放到这“挡路”的墙上?张建卓耗时3天绘制数百张草图,考虑装置循环使用、各部件拆卸等问题,终于研究出可以让全站仪固定在挡土墙上的装置——“一种用于测量仪的可拆卸安装结构”,取代传统三脚架作业,这项发明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龙腾号”盾构机要以5.01公里的海底隧道联通北海、玉林两市,总体掘进有3100余环,在掘进过程中需穿越强透水粉细砂、老黏土等多种复杂地层,这对管片强度及抗腐蚀性要求极高。

“整条隧道大直径钢管对接时焊接难度特别大,安装焊缝总长度就有16千米。”项目经理邓虎军介绍说,大家查阅很多资料,走访云南、重庆、成都等多个工业机器人厂家与应用相关技术设备的项目部,才找到这款占地面积小、工效快、焊接质量高的智能焊接机器人。

焊工彭全说,原来一根螺旋焊接钢管人工焊接的时间是8小时,现在操作单台焊接机器人4小时就可以完成。

“我们给项目和‘龙腾号’装上了‘智慧大脑’。”项目青年李平介绍,项目运用了智能拼装,管片拼装精度可达毫米级,智能泥浆处理工艺实行盾构渣土无害化处理,实现泥浆“零排放”,多个源自“博士创新工作室”的新运用,正在重塑海洋基建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