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大使奖”获得者达尼埃尔·维亚尔(Daniel Vial)维亚尔就中欧互利关系、农业和医疗合作、民间沟通等主题接受欧时专访。

视频制作:刘文震

维亚尔是一位资深的中法交流推动者,长期活跃于医疗、文化和国际经贸领域。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赴华开展合作的法国人之一,他从80年代起积极参与促进中法在医学、文化、商业等方面的交流,包括协助皮尔·卡丹在北京开设高端西餐厅、组织大规模中法医疗交流团、参与长城文物保护等项目。 事实上,他曾因筹集资金修复了数公里长的慕田峪长城而被中国政府授予“长城保护大使”称号。


▲ 达尼埃尔·维亚尔接受欧时专访(本文图片均由刘文震摄)。

此外,维亚尔先后为赛诺菲、海南航空等中法企业提供全球战略咨询事务,也是西安市政府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并担任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馆友谊大使。

01谈中美贸易战:“重新洗牌”阶段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与此同时世界也正经历深刻变革。当前背景下,中欧关系面临了哪些挑战与新机遇?新世界格局中,欧洲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维亚尔对此表示,作为与中国有近50年交情的法国友人,他见证了中国从1980年代至今的巨大发展,深感中国人民的巨大进步令人敬佩。他提到,中欧之间一直存在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结,另一方面,欧洲人民也一直热爱中国,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如此。


▲ 维亚尔向记者展示他所参与的中国重要活动资料。

中欧建交50周年是对双方已有文化与政治共识的一种正式认可。尽管由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当前国际局势面临重大挑战,很多旧有合作框架几乎被重新审视甚至归零,但这也带来了许多新机会。

在维亚尔看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在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中,存在许多重建与合作的新可能,而中欧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利益所在,“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谈到美国的贸易限制措施,维亚尔批评了美国实施的关税政策。他表示,美国在过去对华贸易中的做法是贪婪的,尤其在工业与制造业方面,美国和西方国家将大量的产业链转移到中国,借助中国人民的努力生产出像iPhone等高质低价产品,这是他们在本土无法做到的。因此,西方在过去尤其是美国,实质上是依赖并利用了中国的发展来满足本国对价格和质量的双重要求。

他认为特朗普此举属于“自我伤害”,中美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关税最终只会加重美国消费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中国凭借自身的创新驱动,已经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甚至超越了美国。例如在汽车制造、人工智能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硬件等领域,中国的技术领先幅度明显,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了西方10年。同时,中国在医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建设也尤为突出,专利数量已远超美欧国家。

谈到欧洲立场时,维亚尔认为相较于中国和美国,欧洲是由27国组成的非联邦体,常表现为“分散作战”。例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利益并不一致,因此很难统一制定共同的战略。

尽管如此,在当前日益紧张、对抗性和军事色彩浓厚的国际局势下,他认为中欧之间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础。历史上,两者关系一直较为友好,而现在面对共同的新挑战,加强中欧之间的合作、协调和接触变得尤为重要,并且这种关系应当进一步加速和深化。

02分享中欧企业合作经历

维亚尔曾助中国和西方企业互相进入对方市场发展。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中欧企业之间的主要障碍并非是利益冲突,而是对彼此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很多困难源于“互相不了解”,尤其是在法律、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尽管如此,他认为中国总体上是开放的,尤其在汽车领域:长期以来,中国领导人使用的多是德国或法国品牌的汽车,如奥迪、奔驰、宝马,足见其对外国产品的接纳程度。


▲ 维亚尔所参与的中国相关重要交流活动图片。

如今,中国汽车不仅技术上领先欧美,还更具价格优势,并且已在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超过了欧美国家。谈到中欧合作关键的基础,维亚尔认为是建立明确、透明、互相理解的规则体系,以便依此发展市场和营销策略。

03发展强有力的中欧行动

谈到中欧关系,维亚尔认为未来的数字世界大致会是中美两大阵营主导,因此他期望加强中欧在新科技领域的合作,推动更公平的技术和资源交流。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现在或永远不”的关键时刻,应重新检视中欧合作关系,并发展一个强有力的“中欧行动”,在世界重组中发挥主导作用,尤其在全球治理如卫生体系等领域。

因此,即将于今年七月举行的中欧峰会将是一个契机,不仅可重新评估过去五十年来所取得的进展,也可以阐明彼此之间的期望:中国需要在一些敏感领域向欧洲提供信心保证,包括技术创新(如生物技术、航天、汽车工业)、遵守公平竞争标准及战略透明度等。同时,欧洲也必须克服某些无根据的担忧,认识到平衡合作所带来的诸多优势。


▲ 维亚尔获得的“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大使奖”徽章。

维亚尔强调,中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过殖民史,在海外也没有军事基地,因此应加强对外沟通,向世界更好地解释自身的“和平型国家”传统与形象。另一方面,欧洲人民必须理解,与中国建立一种平和的关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欧洲在各个领域寻求雄心勃勃的合作并不会有损失,相反,这将使其受益匪浅。

不仅如此,在维亚尔看来,对中国误读的部分原因来自中国在国际上的“沟通弱势”—— 他认为中国在外宣方面欠缺技巧,导致外界容易被负面声音主导,并建议中国加强历史、文化价值的对外传播,更好地展示自身和平、文明、包容的传统。

04农业与美食文化:合作潜力巨大

维亚尔强调中欧食品和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可以在有机产品和食品安全方面加强合作。他举例道,中餐在法国广受欢迎(法国有3.5万家中餐馆,相当于“3.5万个中国文化代表”),但法国超市却几乎买不到中国食材。他建议中国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教法国家庭做中餐,并加强产品进入法国市场,使得中式饮食像法式烹饪一样融入家庭生活。

维亚尔还支持中欧出台互认的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标准,以促成双边农业及食品贸易的扩大,本着健康、安全的共同考量建立统合体系。

05中欧医疗健康合作回顾:“Bravo la Chine”

维亚尔向欧时回顾了西方大型制药公司在80年代进入中国的发展过程,自己曾参与推动这些企业落户中国。


▲ 维亚尔参与组织的修复数公里慕田峪长城筹资晚宴邀请函。

他高度赞扬中国过去50年在医疗健康体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1949年时中国人均寿命仅30多岁,如今已接近欧美和日本水平,显示出中国医疗体系发展的惊人速度。这一成果部分得益于中西方,尤其是欧洲与中国,在抗生素、疫苗和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此外,他指出如今中国科研水平已超越西方,尤其在生物科技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明显领先欧美,说明中国科研能力迅速跃升。因此,他呼吁未来的知识与技术交流应当“反向进行”,由欧洲向中国学习:“中国做得非常好(Bravo la Chine)”。

06对法国年轻一代的建议:“不要害怕中国”

维亚尔强调未来世界秩序将由中国和欧洲共同塑造,年轻一代应了解历史,加强跨文化理解。他特别提到“不要害怕中国”——不应害怕一个和平、技术进步、创造力强大的国家。他呼吁通过艺术、科技和教育增进理解、加强互鉴。

专访结束后,维亚尔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中国相关藏品,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背后故事,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画作、在北京淘的瓷器及重大活动画册,例如为修复长城所举办筹款活动、中西艺术家作品拍卖会等。

(欧洲时报靖树巴黎采访报道)

编辑:K

点在看分享好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