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部分在县城生活过的人来说,摩的从来不是什么稀罕玩意。

在滴滴上线以后,网上有一阵时间反复问,为什么摩托车不能通过网上平台来叫?

毕竟在一些县城,摩的更为常见。

也许不止是县城,我个人长期在珠三角生活。深圳,东莞,广州一些地铁口和火车站,摩的司机依然活跃在第一线。

最近,一些摩的叫车平台上线,重新把这一长期处于灰色的地带的司机推向了前台。

这是摩的司机与时俱进,还是人们从汽车时代的一次撤退,消费降级带来的新问题?

对绝大部分打工人来说,在共享单车没有出来之前,最后一公里,一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如果公司有班车,那么你需要租房在班车附近,然而班车一般停靠的,都是相对繁华的地方,打工人租房子,总得有一点距离,这一点距离,总要在每天的奔跑中度过。

公司没有班车的,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都会存在离公司或远或近的问题。

尤其打工人一般早上对上班本身就有抵触情绪,能晚去一分钟,就晚去一分钟。

摩的的存在,就是这些打工人的救星。

上下班路上,从来不乏打工人坐着风驰电掣的摩的赶路的场面。

大约在十年前,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有一次在城中村偶然和初中同学一家人吃饭,初中同学说,你毕业赚多少钱?我说一个月3000多,同学说,那你还不如跟我们一起跑摩的。

同学和父母,表哥们当时都在西安小寨附近跑摩的,据他说,他们平均一个人一天收入200块钱,而且主要就是上下班高峰期跑一阵,其他时间就打麻将或者做其他事情。

当时还年轻,听了之后,大有为什么我要上大学的感觉。

摩的在大城市大部分承担的是打工人通勤的功能,在县城里,则是承担着主要运输的功能。

摩托车成本远比出租车成本低,所以价格上更公平。尤其是一个人出门,几分的车程,摩的是更省钱的选择。

可问题是,到了今天,摩的平台的上线,看起来多少有点突兀。

现在新能源汽车形势一片大好,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价格却一直在下降。

一个便宜的二手车,两三万就可以买到,为什么会重新上线摩的平台?

这恐怕跟人们的钱包有直接关系。

一个是司机的钱包。能开滴滴赚钱的人,肯定不愿意在县城全职开,为了赚钱,大城市单多,单价也高,路程也长,县城人口密度不足以维持滴滴司机的收入。

一个是打车人的钱包,县城经济的主体是由铁饭碗支持的,普通人的收入真的不错,对于打车人来说,能省一点是一点。

一个是创业公司的钱包,前几年,创业都要到北上广深,即便是主打下沉市场的拼一刀,也没有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县城。把注意力放在县城,很显然是因为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撑他们的创业梦。

摩托车安全性差,驾驶门槛低,这样一个创业项目,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这些没钱去跑滴滴,又不甘心跑外卖的人,到底是会像黑车司机一样,被平台收编,正规化,还是最终被监管,然后回到地下?

如果是前者,他们最终避免不了给人打工,如果是后者,在共享单车和汽车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这些摩的司机,终将被淘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