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东生存报告:21万套挂牌压顶,刚需割肉次新硬扛。
上海楼市惊现魔幻现实:卖房不如租房,次新涨价有价无市。
楼市修罗场:22万套挂牌压顶,上海房东面临三重生存悖论。
挂牌1年卖不掉!上海房东陷入“降价-观望”死循环。
房价跌、房租降!上海房东面临双重打击。
深夜11点的静安寺商圈,链家门店的灯光依然亮着。中介小王正给客户发消息:"张姐,您那套老破小今天又降了30万,还是没人看房..."手机屏幕映出他疲惫的脸——这是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真实缩影。
刚需房东的"断臂求生"
在杨浦区控江路某老旧小区,60岁的陈阿姨守着挂价280万的45平房子。这套1989年的公房,墙面霉斑像蔓延的苔藓,楼道里飘着潮湿的霉味。"去年还能挂320万,现在砍到260万都没人出价",她摩挲着泛黄的房产证,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
这不是个例。房外房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市超21万挂牌房中,300万以下房源占比达37%,这些上世纪建造的"老破小"正经历残酷的去泡沫化。在嘉定新城,动迁房挂牌量同比激增42%,有房东甚至打出"送十年物业费"的广告。
次新房主的"冰火两重天"
陆家嘴某高端小区却上演着荒诞剧。业主李先生把168平江景房挂牌价从2280万调至2450万,"隔壁仁恒挂牌都涨了10%"。但中介透露,该小区近三月零成交,"有客户出价2000万,房东当场摔了茶杯"。这种割裂在数据中尤为明显:大虹桥次新房2个月涨70万,带看量却暴跌65%。就像婚恋市场的"普信男女",房东与买家的心理价差,正在制造楼市最诡异的僵局。
二房东的"大逃杀"
长宁区某公寓楼里,90后二房东小林正在清退最后两间房。"2019年花8000收的三室,隔成五间能租1万5,现在空置四个月亏了6万"。他的遭遇揭开了租赁市场的残酷真相——上海保租房已突破27万套,相当于每3个租客就有1人选择政府房源。
在虹桥商务区,自如正在批量解约"溢价过高"的房源。这场风暴中,最先倒下的永远是杠杆玩家。有业内人士苦笑:"现在做二房东,不如去送外卖"。
置换链条的"死亡螺旋"
徐汇区某改善楼盘售楼处,前来看房的周先生道出中产困境:"卖掉外环两套房才够首付,但老房子半年没卖掉"。这种"置换死结"正在吞噬市场流动性——静安府100套次新房待售,但3月仅成交2套。
更魔幻的是,有房东开始"反向操作":浦东张江某IT高管卖掉1200万住宅,转租6500元/月的同小区房源。"算上理财收益,每月净赚2万",他晃着咖啡杯说。这种"去资产化"浪潮,正在重塑上海人的居住逻辑。
楼市修罗场的三重悖论
当第四代住宅带着空中花园冲击市场,当关税战阴影笼罩长三角外贸企业,上海房东们仿佛在玩一场没有赢家的"鱿鱼游戏"。
悖论一:去库存需要降价,但越降价信心越崩。22万套挂牌房如同悬顶利剑,每个降价案例都在加剧观望情绪。
悖论二:产品升级本是好事,却成次新房催命符。就像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新一代住宅正在加速老房贬值。
悖论三:政策工具箱丰富,但子弹总打不到痛点。降息、放松限购治标不治本,核心问题在于供需关系的根本逆转。
站在黄浦江边眺望两岸灯火,每个亮灯窗口都在讲述不同的生存故事。当房产从增值神器变成烫手山芋,或许该重新思考:我们追求的究竟是砖瓦堆砌的资产,还是承载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