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首日,全国文旅消费全面升温,迎来“开门红”。当下,“文化游”的热潮正席卷而来,成为人们出游的新风尚。当我们渴望探寻历史的脉络,触摸文化的温度,长江、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带,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热度最高的打卡区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解锁全新玩法,深度探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旅游项目、消费场景不断上新

“以前爬长城,就想着当一回‘好汉’。今年五一来北京,提前做足功课,深入了解了长城历史,计划去看《梦华・长城》演出。”来自江苏徐州的侯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今年“五一”假期,八达岭长城开启“日游雄关+夜赏史诗”双线模式。白天领略长城雄浑壮阔,夜晚沉浸于光影交织的历史画卷,“这些新的项目新的场景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感受长城魅力。”侯女士说。

文旅融合持续推动“长城热”,而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立足“国家”定位,深耕“文化”沃土,着眼“公园”属性,国家文化公园在还原历史风貌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拓展旅游项目边界,创新消费场景模式,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逛博物馆时,主题文创商品成为记录旅行的独特符号;预约景区门票之际,特色演出同步纳入行程;漫步主题街区,身着特色服饰拍照打卡别具韵味;游览城市地标,“网红”品牌美食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体验环节。

科技赋能沉浸式触摸历史脉搏

总长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是古代的“高速公路”,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更是极具地标性的“超级IP”。

悠悠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2023年7月,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中最具标志意义的建筑之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可以视为高品质文化供给的一面镜子。开馆四年来,吸引超千万人次“打卡”参观,体现了这座“年轻”博物馆的圈粉实力。


“五一”假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力宠粉,将延时开放至21:00,这让不少博物馆迷们大呼过瘾。黄女士是中运博的铁粉,她最喜欢的就是“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这个项目每天吸引游客上万人。“我和孩子都很喜欢这个项目,通过数字技术,让我们沉浸式‘穿越’17座运河城市,体验起来非常酷。”

红色旅游加“数”升温

红色旅游也在加“数”升温。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是贵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锻造红色文旅新业态新地标的代表性成果。在这里“重走长征路”成为不少人的假期新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运用全息影像技术,一个个红军战士的身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伴随着战士们的身影,“长征路”徐徐展开……“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一定奋发图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场馆的留言簿上呈现了深度文化体验带来的精神共鸣,“泪奔”是游客们参观、体验后写下最多的词。

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在“红飘带”数字体验馆上演,感召着中华儿女。2024年,“红飘带”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同时,“红飘带”也成为贵州重要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

文旅共融拥抱“诗和远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长久以来,武夷山的丹霞奇峰几乎撑起了外界对南平旅游的全部想象。随着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的加快推进,南平全域旅游的面貌焕然一新。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新”已有一年,总长约251公里。上海市民朱女士在游览后不禁感叹:“来了就知道国家公园的含金量了!生态很好,风景很美。相机根本无法还原武夷山的美貌。”而让朱女士念念不忘的可不只有生态。

武夷山水,文脉绵长。沿途近60个打卡点,不仅能让市民游客来一次“森”呼吸,感受山系生活,还能零距离感知蕴藏在瑰丽山水间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武夷山市发挥“双世遗”优势,将茶文化、朱子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产业之中,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让不少行色匆匆的“过客”成为流连忘返的“住客”。这个“五一”假期,南平又出新招。南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平以“全龄覆盖、全时畅享”为理念,构建“日游山水、夜赏星河”的全域文旅生态。

火热的“五一”文旅市场背后,涌动着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鲜活实践,折射出“诗和远方”不可阻挡的融合大势。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