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29岁执掌今日美术馆,39岁创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从最年轻馆长到创院院长,高鹏的职业生涯始终与“年轻”相伴。

从2019年开始,高鹏频繁往返北京珠海,从零开始筹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5年间,这所年轻的学院不仅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更助力北京师范大学在2025年首次跻身QS艺术与设计学科全球排名前200名,位列全国前十。

未来设计学院一直秉持“设计为未来美好生活”的理念。近日,在接受专访时,高鹏说:“我特别想告诉学生们,不要害怕被消耗,要积极面对生活,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中青报·中青网:从馆长到院长,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高鹏:核心挑战在于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培养”的思维转换。做馆长时关注的是结果,做教育注重的是过程。角色转变带来的心态和观念变化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工作模式和价值证明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从大众的认识角度来看,做美术馆馆长相对光鲜亮丽,而做设计学院院长,要收起个人光芒,做大量基础工作,这也是两者的显著差异。

在北师大的前3年,给了我认真沉思学院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机会,有了这些积淀,学院近两年才可以高效地沿着之前准备的计划和方针执行,并很快看到成效。

中青报·中青网:从今日美术馆的“今日未来馆”,到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你似乎对“未来”一词有着特别的偏好。设计学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高鹏:作为北师大设立的3所未来学院之一,未来设计学院与兄弟学院分别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责任,共同构成北师大对未来教育的探索。

在专业设置上,未来设计学院有一个特色专业——设计与教育。这个专业不仅培养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师,还注重将设计与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同时,学院还探索运用多媒体方式呈现课程,全方位围绕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需求进行设计实践,这在其他院校是较少见的。

地理优势也赋予未来设计学院独特基因,通过港澳与世界接轨,机制更加灵活。学院的教学空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future lab”,即面向未来的实验室;另一种是“fab lab”工作室,用于动手实践。学生的毕业作品不以形态做区分,但要能清晰描绘未来的生活场景,体现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未来设计学院邀请叶锦添(中)担任学院导师,每年给学生上4学分课程。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之前今日未来馆的理念是否运用到学院建设中?

高鹏:2015至2019年,在做今日未来馆时,我们就意识到新科技对艺术形式的转变,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从工业时代迈向新科技时代,是全球都在探索的转型期,因此,从教育根源入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更具价值和意义。

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延续了今日未来馆“科技+艺术”理念的融合探索,更注重引导学生以创新思维回应时代命题,培养能主动创造未来的人才。经过在大湾区的5年探索,学院的教育模式已初见成效。


未来设计学院承担北师大毕业服、录取通知书等多项设计。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你和学生设计了2025年春晚吉祥物。

高鹏:这确实是一次高难度任务,怎么做都可能面临争议。但当时接到央视的邀约,第一反应是必须接——因为对年轻学生来说,这是让全国看见他们能力的黄金机会。

我带着硕博研究生5人打磨近4个月,后期衍生品阶段又邀请了3位师生加入,先后一共8人参与。特别高兴的是今年央视主动展示了整个设计团队名单,这就是活生生的教学成果展。

也许我的个人简历不一定需要多一个项目,但当学生参与设计的吉祥物被选作国家春晚形象,看着他们简历上多出这条经历,那种价值感远超在美术馆做10场展览。这充分体现了未来设计学院的培养成果,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高鹏带领学生团队设计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你个人和学院的下一个“五年目标”是什么?

高鹏:未来5年的核心仍是人才培养。国内设计院校很多,不缺专业设计师,但市场缺乏高质量、综合能力强的设计人才。

学院鼓励约50%的学生毕业后不局限于做职业设计师,而是凭借设计观念和构架能力,进入企业担任项目经理、市场部策划等综合管理岗位,更好地发挥设计的价值。目前,学院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反馈良好,未来希望学生能进入更好的平台,尤其是国际知名企业,从事更具综合性的工作。

学院计划在香港、澳门、深圳等大湾区主要城市都设立未来设计学院的课堂和教学区。目前,学院已与深圳、澳门展开洽谈,希望5年后,未来设计学院能成为一所突破物理限制,拥有多元课堂、流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型学院。

事在人为。我一直鼓励自己积极面对困难,未来也希望带领师生们能在国际设计教育舞台上发挥更多作用,为学院和中国设计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