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影视圈的肌肉型男,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
施瓦辛格?巨石强森?还是复联里一水儿的超级英雄?他们的存在已经成了好莱坞的一种标配,只要出现,总能吸引眼球、激起荷尔蒙。
但如果我们把镜头切回国内,似乎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你有多久没在国产剧里看到一个真正魁梧、有肌肉线条、演技在线的男演员?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几乎就是“国产肌肉型男”的缩影——马京京。
拥有硬核身材,却无戏可拍
身高185cm,体重100kg,整个人像块行走的铁板,力量感十足。
他不是健身网红出身,而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毕业,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但就是这样一个“长得像主角模板”的人,在国产剧里却连个主角都混不上。
他真正让观众认识,是在抗日神剧《抗日奇侠》里,饰演“手撕鬼子”的铁头侠。凭借夸张的肌肉和粗犷的气质,他接连出演了数部抗战剧,在当时的“神剧宇宙”里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当神剧逐渐被市场淘汰,审美风向开始倾斜,他的戏路也逐渐消失。
在市场对“小鲜肉”“少年感”追捧的浪潮中,像他这样“体格太好”的演员,反而成了观众眼中“不合时宜”的存在。
甚至,当他在一部剧中饰演体育老师时,还被嘲讽“油腻”“俗气”“像保安”,曾经的优势,成了负担。
肌肉,什么时候成了扣分项?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观众真的不喜欢肌肉型男吗?
未必。
但市场的选择,往往不只是看“喜欢”,还看“习惯”。
国产偶像剧常年热播的,是那些清爽干净的男主角。他们不是没有体能基础,而是不能“练得太猛”。有时候,一块腹肌都能让粉丝跳脚:“别再练了,再练就没少年感了!”
反观国外,演员练成“山一样的身材”是职业要求,是竞争力。而在国内,演员练出肌肉,甚至还要藏起来,避免“影响角色气质”。
这就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了。
更可惜的是,很多观众对肌肉的评价停留在“中看不中用”“暴力无脑”这类刻板印象中。就算一个人天天撸铁十年,身材维持得像雕塑,也常常被一句“看起来有点油腻”轻描淡写地否定掉。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是不是我们潜意识里更容易接受“弱不禁风但坚强”的男主,而对“天生强大”的男人反而有点排斥?
是不是我们还没准备好迎接多元的男性形象,只希望所有主角都是干净、白皙、纤瘦、有点忧郁的样子?
也许真相并没有那么复杂。
只是影视工业的发展速度,尚未跟上社会审美的多样化。当观众的视野越来越广,开始接受更多元的身体形象时,市场的“保守”就显得有些落后。
一个肌肉男,就只能演反派、演保镖,不能演爱情主角,不能做职场精英?这其实是对演员的限制,也是对观众的低估。
我们不是非要让每个主角都练成健美冠军,但至少不该让肌肉变成标签、甚至负担。
健身不是错,错的是偏见
我们常说健身改变人生,但对于像马京京这样的人来说,却可能“误了职业”。
身材太好,他就只能接那些需要“壮汉”形象的角色;身材不练吧,又不甘心自己天赋白费。最终陷入了“哪里都不合适”的尴尬。
其实,这也侧面揭示了国内健身文化的一种局限:大部分人健身只是为了看起来好看,但一旦练得过了头,就要承担“异类”的代价。
但反过来看,这些年随着大众健身的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欣赏“力量美”“肌肉美”。也许只是我们还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美的多样性。
身材不是原罪,多元才是未来
马京京只是一个代表,他的经历提醒我们:不是每一种努力,都会被看到;不是每一种外形,都能立刻被接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错了。
一个有能力、有坚持、有职业素养的演员,不应该因为身材而被拒之门外。同样,一个男生爱健身,练出了肌肉,也不该被贴上“油腻”“暴力”的标签。
影视作品需要的是多元,观众也值得拥有更多选择。
等到哪一天,我们可以看到肌肉型男不仅仅演反派、保镖,而是真正作为主角出现在荧幕上,那时候,也许才是真正的“观众成熟了”。
你怎么看?国产剧里,还需要肌肉硬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