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希腊德尔菲经济论坛上,马英九的一句话突然让整个国际会场安静下来。他说:“我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
这句沉甸甸的话,被立即解读为他对“一国两制”的不信任和抗拒。
人们不禁想问,马英九在这个国际场合选择以这样的话题开场,真的仅仅是为了表达远离香港的愿景,还是在隐晦地回应两岸间持续争执的统独问题?
热血青年初登场:保钓运动中的鸡蛋抗议
1971年12月25日午后,台北的气温骤降至15度以下,台大学生会馆前却聚集了上千名热血沸腾的学生。
这场抗议日本宣称拥有钓鱼岛主权的示威活动,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天。
人群中,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深蓝色学生装的马英九格外显眼,这位刚以第一名成绩从台大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此刻正手握传单,向周围同学讲解国际法关于领土主权的规定。
据当时参与游行的台大历史系学生陈隆志回忆,马英九当时站在学生自发组成的人墙最前排,背后的横幅上"还我钓鱼台"五个大字墨迹未干。
下午3点20分左右,日本交流协会代表的车队缓缓驶过,有学生突然从挎包里掏出准备好的鸡蛋。
现场照片显示,至少有三枚鸡蛋在空中划出抛物线,其中一枚在黑色丰田轿车的引擎盖上炸开淡黄色蛋液。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当时担任国民党知青党部书记,他当晚在日记中写道:"英儿今日参与爱国行动,虽举止欠妥,然其心可嘉。"
这份现存于国民党党史馆的手稿,成为印证马英九参与保钓运动的关键物证。
时任台大校长阎振兴在给教育部门的密件中提到,参与示威的74名学生代表名单中确有马英九的名字,但特别标注其为"理性参与者"。
这场持续37天的保钓运动,最终促使台当局派出军舰护航保钓渔船。
马英九在2008年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提及此事,只简单表示"当时同学们都很气愤",对其个人行为细节始终未予正面回应。
台湾"国史馆"2011年公布的解密档案显示,运动平息后三个月,马英九即赴美留学,其入学推荐信中有"具有爱国热忱但守法守分"的特别评语。
经国办公室七年:悄悄转动两岸门锁
1981年6月,马英九从哈佛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正式进入蒋经国办公室担任英文秘书,开始了他政治生涯的关键阶段。
当时,他的主要职责是翻译英文文件和整理海外情报,每周向蒋经国提交至少三份关于国际局势的简报。
据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档案,马英九曾翻译过一份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关于两岸关系的专刊,逐字校对并附上批注,供蒋经国参考。
1983年,他受命整理东南亚和北美华侨社团的来函,这些信件详细记录了海外台胞对大陆亲属的思念之情,成为日后开放探亲政策的重要依据。
1986年,开放大陆探亲的讨论进入实质阶段,马英九负责汇总侨情报告,整理出超过5000份问卷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支持恢复两岸民间往来。
据台湾“内政部”统计,1987年10月政策实施后,首年申请探亲的台胞达20.3万人,首批赴大陆的5000人中有超过半数在春节前夕抵达北京、上海等地,促成了两岸分离近40年后的首次大规模民间接触。
此外,马英九在解除戒严的法律准备工作中也有参与。
1986年底,他协助起草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止的相关文件,重点修订涉及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条款。根据“立法院”档案,他曾连夜校对《国家安全法》草案,逐条比对1949年版《戒严法》的差异,确保新法符合国际人权标准。
不过马英九并非全程参与开放探亲和解除戒严的决策。
1984年8月,他调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负责协调青年工作,实际参与高层决策的时间仅为1981至1984年及1986至1987年两个阶段。
尽管如此,他的法律背景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持。
例如,他在1987年3月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建议将探亲申请年龄限值从70岁降至60岁,这一调整直接促成首批探亲人数超出预期。
扫黑风暴中的"不沾锅":从法务部长到台北市长
1993年2月,马英九出任台湾“法务部长”,开启了一场席卷岛内的反贪风暴。
他上任首月便成立“肃贪专案小组”,亲自督办涉及公职人员的腐败案件。
根据“法务部”1994年公报,1993至1996年间共侦办贪污案件7532件,起诉人数达7124人,其中包括392名民意代表和地方官员。
最为轰动的案件之一是1994年对苗栗县长何智辉的起诉。
何因涉嫌收受高速公路工程回扣被捕,检方查扣其银行账户中超过1.2亿元新台币的非法所得。
此外,马英九还推动了对台北市议员陈水德等人的调查,涉及土地开发弊案的证据链长达300页,震惊岛内政坛。
1995年,他主导修订《贪污治罪条例》,新增“财产来源不明罪”。
这场雷厉风行的行动也为马英九招来阻力。
1996年3月,他突然被调任无实权的“政务委员”。
根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陈芳明的《台湾政坛兴衰录》,马英九被调职的复杂原因包括触动地方派系利益,以及起诉多名国民党籍人士引发的党内高层不满。
例如,1995年查办高雄市议员黄启霖案时,马英九坚持不撤案,导致与时任“行政院长”连战的幕僚团队关系紧张。
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一份1996年内部会议记录显示,至少三位“立委”联名要求“重新评估马英九的职务安排”。
1998年,马英九转战台北市长选举,以51.3%的得票率当选,开始展现亲民形象。
他每天清晨坚持跑步上下班,累计跑步里程超过2000公里,这一习惯被《联合报》报道后广为流传。
在台北市信义菜市场,他经常用流利的闽南语与摊贩交流,亲自记录市民对菜价的投诉。
据台北市政府档案,1999年他推动“菜市场现代化计划”,整修全市43个传统市场,摊位卫生合格率从72%提升至91%。
在市政建设方面,马英九任内推动台北捷运建设,新增信义线和文湖线。
此外,他主导的“台北101”项目于2004年竣工,成为当时全球最高建筑。
两岸关系破冰者:直航与ECFA的遗产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正式就职台湾地区领导人,当天即宣布启动两岸周末包机直航计划。
7月4日,首班直航航班——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185号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载着680名旅客于下午4时17分降落桃园机场。
据台湾“交通部”统计,2008年两岸直航航线仅为每周36班,客运量47万人次,但至2015年,航线增至每周890班,客运量暴增至1180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大陆城市的“三小时生活圈”。
同年,马英九推动两岸定期航班协议,新增货运直航,每月货运量从2008年的1.2万吨增至2014年的12.7万吨,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
台湾“经济部”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5年间,两岸直航为台湾航空业和旅游业新增约350亿元新台币的收入,陆客赴台人数从2008年的32.9万人次激增至2015年的418万人次。
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成为马英九任内最具影响力的经贸成果。
根据大陆海关总署统计,ECFA早期收获清单涵盖539项台湾输大陆产品,2011年至2015年累计减免关税超过300亿美元,台湾水果、茶叶和石材等产业直接受益。
此外,ECFA还开放了大陆11个服务贸易领域,台湾金融机构首次获准在上海和深圳设立分支机构。
据台湾“金管会”报告,截至2015年,12家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了27个网点,资产总额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
2013年6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却引发争议。
协议计划开放大陆64项服务业进入台湾,包括出版和影视行业,但因审议过程缺乏透明度,触发了2014年3月的“太阳花运动”。
根据台湾“立法院”记录,抗议活动持续24天,导致协议最终未能生效。
"宪法"框架下的平衡术:近年表态的弦外之音
2023年4月,马英九受邀出席希腊德尔菲经济论坛,发表题为《两岸关系的过去与未来》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
他在演讲中引用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第四条,强调“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疆域”,并明确表示“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
据论坛官网记录,马英九进一步阐述,任何改变台湾现状的手段“必须和平且民主”,否则难以获得台湾民众支持。
这番言论被台湾《自由时报》解读为对“一国两制”的间接质疑,但对照他2016年11月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演讲,其立场并无实质变化。
当时,他同样强调“维持现状”并以“宪法”为基础,主张两岸在“九二共识”下开展对话。
2023年9月,马英九在台湾东海大学举办的两岸关系研讨会上重申“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并称此为“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
根据东海大学新闻稿,他还特别提到,台湾与乌克兰的处境不同,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模式不适用于两岸关系。
马英九的这些表态延续了其一贯的法理立场。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2023年民调,57.4%的受访者支持“维持现状”,与马英九的立场高度契合。
他的表述与大陆的“一中原则”存在差异。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2023年4月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承认“互不承认主权”的模糊空间。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蔡增家在《两岸关系新动态》中分析,马英九的措辞意在为两岸对话保留弹性。
从这个角度看,马英九的发言实际上呼应了两岸和平的逻辑。
让台湾民众和当局明白,以抗拒的态度对抗大陆是不可持续的,通过融入更广阔的中国大陆市场才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
根据历史来看,无论近年的国际环境如何变化,统一始终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目标。
对于大陆而言,和平统一是始终优选的方向,而通过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拉近两岸距离是最稳定的方式。
然而,如果有人试图通过挑衅手段破坏这一局面,有充足实力的大陆将确保领土完整不被挑战,这一点同样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1]杨泽军,周睿.马英九大陆政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