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陕北的延长县,发生了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来自延川、宜川等县“残废医院”的200多名伤残战士,要到延安上访“请愿”,直接向毛主席提意见。
这么多的伤残战士,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到延安找毛主席提意见呢?毛主席在得知这件事情后,又是如何用7个字轻松化解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西吴起,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当时,中央红军与地方红军约有2800多名伤残人员,为解决这些伤残战士的医疗问题,中央卫生部先后成立了5个红军“残废医院”,分别位于陕北的蟠龙,青化砭,安河镇,云岩和甘肃的曲子镇。
本来残废医院是由卫生部门管辖的,但由于这些医院分布在各个县,距离延安较远,就临时委托两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员何长工负责。
1938年2月的一天,何长工突然得到消息,来自延长、延川、宜川等几个县残废医院的,共计200多名伤残战士,齐聚延长县,准备前往延安,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上访请愿。
得知此事后,何长工大吃一惊。他赶紧接待了伤残战士代表,并详细询问了他们有什么意见和困难。
几名代表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原来,虽然成立了残废医院,但由于红军刚到陕北,医疗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加上前线战斗不断,仍有源源不断的伤兵被安排进来,导致各个残废医院的条件急剧恶化,甚至出现了断药、断粮的情况。因此很多康复后的残疾战士,便不愿继续留在医院,希望能回南方老家。
在他们看来,自己不能再上战场了,留在后方只能“吃干饭”,所以才想回老家去自力更生。一来可以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二来回到家乡做工作,可以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
听完代表们的发言,何长工很是心酸,这些历经雪山草地、枪林弹雨洗礼的战士们,此次前来延安请愿,并非出于个人私利,而是出于不愿再给组织增添负担的考虑。
何长工在深思熟虑后,愈发觉得自己在工作上存在疏漏,对这些同志的关怀不够周全。为此,他当即进行了自我批评。尽管残废医院的工作并不直接隶属于河防司令部管辖,但他并未选择推卸责任,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劝导大家:“我们逐一解决问题,若确实无法解决,再前往延安向党中央反映情况。”
几位代表随即表示赞同何长工的建议,决定先就地解决问题,暂缓前往延安的行程。会谈结束后,何长工迅速安排人员向延长师范学校借用房屋,为200余名伤员解决住宿问题,并致电负责八路军后方工作的杨立三,请求中央派遣人员前来处理此事。随后,他又向毛主席进行了电话汇报。
毛主席得知这个事情后,感慨的说:这些同志大部分是长征过来的,流过血,对革命有贡献,现在伤残了,没有向党伸手要什么,就是要求我们改进工作,要求回老家去也是合情合理的,是些好同志。
毛主席还让何长工转告伤员们:“就说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的窑洞已经腾出来了,欢迎他们到延安来住。”
几天后,毛主席又专门找来何长工,商量怎样改善医院的医疗和生活状况。他明确提到, “残废医院”这个名称,对伤病员人格不尊重,应该将医院名字改成“荣誉军人教导院”。
短短7个字,体现了毛主席对伤残军人的尊重和关怀,不仅温暖了伤残战士的心,也在告诉他们,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为革命立下的功劳。
当何长工将毛主席的决定告诉伤残战士后,战士们深受感动,都说毛主席总是和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有个伤病员哽咽着说:“请转告毛主席,我们不去延安了。”就这样,毛主席用个字轻松化解了这次请愿事件。
没过多久,在毛主席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一场意义重大的荣誉军人教导院成立大会,于延安盛大举行。毛主席不仅亲临大会现场,还发表了重要讲话。
毛主席对教导院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针对部分伤残军人渴望返回家乡的诉求,毛主席特别指出,对于全残的同志,应尽量安排他们在教导院接受妥善照顾,因为若他们前往白区,可能会因生活无法自理而面临重重困难。
而对于那些具备自力更生能力,且确实自愿返乡的2000余名荣誉军人,毛主席则亲自指示何长工同志负责将他们安全护送至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再由该办事处统一安排送回各自家乡。
在毛主席的悉心关怀与精心指导下,荣军教导院在延安军委留守处旁的一排窑洞中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正成为了残疾军人的温馨家园,并因此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及党中央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