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以学术之力驱动改变,点亮代谢健康新未来!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医疗领域正澎湃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值此机遇,诺和诺德发展论坛(NNDU)于2025年4月26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上结合的形式盛大召开。本届论坛汇聚国内外诸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严重慢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研发新方向以及未来趋势展望等议题展开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论坛不仅系统梳理了当下指南的更新要点与临床实践中的难点痛点,更通过诺和诺德研发管线展望、创新疗法探索等前沿议题,为未来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趋势注入全新动能,以创新之火照亮健康征程,助力中国慢性代谢疾病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盛大开幕,携手改变

二十余载春华秋实,NNDU始终与时代同行,为推动慢性代谢性疾病诊疗的创新与发展不懈努力,现已成为我国内分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论坛盛大启幕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与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女士联袂致辞,展望慢病管理新愿景。


目前,我国慢病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创新药物的持续涌现、诊疗指南的全面更新以及多学科协作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疾病诊疗格局。NNDU作为学界标杆学术平台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凝聚多方力量,聚焦临床需求,携手推动慢性代谢性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开幕致辞后,会议进入精彩的学术分享环节。

聚焦临床,探索诊疗前沿新进展

此篇章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妍教授担任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David C.W.Lau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担任讲者。高妍教授提到,NNDU一直分享国内外最新的诊疗进展,糖尿病与肥胖对人类健康威胁重大,既是慢性疾病领域的热点话题,本篇章围绕肥胖症的诊疗新进展、新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研究:已有定论还是任重道远?


王卫庆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BPROAD研究。BPROAD研究[1]纳入了中国大陆145个二级和三级医院的12821名50岁及以上、收缩压升高合并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试验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强化降压治疗(降低收缩压至<120mmHg);或接受常规降压治疗(降低收缩压至<140mmHg),干预时间为5年。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4.2年,在T2DM合并高血压和心血管风险的患者中,强化降压治疗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能显著减少21%的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HR 0.79,95% CI 0.69~0.90)。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评价降压目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合并高血压的中国T2DM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临床循证指导。

超越减重:肥胖症指南演变与沿革


David Lau教授表示肥胖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可带来多重健康风险。近年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肥胖症管理理念经历了从“以体重为中心”到“以BMI为中心”再到“以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David Lau教授结合最新指南强调,肥胖症的治疗必须关注全局,除减轻体重和维持体重之外,还需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的管理、身体活动情况的改善以及整体健康的获益。司美格鲁肽等新型药物可在显著减重的同时,带来心血管代谢指标的改善,为肥胖症的进阶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

肥胖症的精准治疗


洪天配教授表示在精准医学的推动下,肥胖管理正逐步实现个体化诊疗。洪天配教授指出,肥胖症的精准医学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如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通过两者的交互作用实现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最大化临床获益。尽管目前肥胖症的精准生活方式干预、精准药物治疗和精准手术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展望未来,借助基因分型和多组学方法细化肥胖分型,将有助于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推动肥胖管理迈向精准化新时代。

CDS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更新


苏青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主要更新要点,涵盖流行病学数据、诊断标准、治疗路径、血糖监测、新增章节等多个维度的修订内容。

治疗方面,指南强调根据共病评估结果选择治疗药物。对于伴ASCVD或其高风险的T2DM患者,选择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伴CKD的T2DM患者,选择有CK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可以起始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制剂治疗。

循证创新,深挖未来趋势新动向

第二篇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璐璐教授进行主席致辞,诺和诺德总部早期研发中心的科学家Erica Nishimura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担任讲者,聚焦慢病管理药物的研发创新和MASH管理理念的优化。

陈璐璐教授讲到,在当下的医疗领域,循证医学与创新已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时段邀请了多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循证创新这一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相信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们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共同挖掘内分泌领域未来趋势的新动向。


诺和诺德研发管线展望


Erica Nishimura博士详细阐述了诺和诺德公司的研发布局与创新成果。在延续百年糖尿病治疗优势的同时,研发版图已拓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性肝炎及罕见血液病等多个治疗领域。Erica博士聚焦糖尿病领域的创新亮点,详细介绍了依柯胰岛素的独特分子设计、依柯胰岛素与司美格鲁肽固定复方制剂的临床研究突破以及口服胰岛素、智能胰岛素、胰淀素类似物等前沿疗法的进展,为疾病未来的治疗趋势提供了重要借鉴。

聚势鼎新-基础胰岛素/GLP-1RA周制剂的创新研发与循证探索


李延兵教授强调,药物研发需基于患者的临床需求,综合考量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减轻治疗负担、满足监管政策要求及推进国际同步研发等多个方面,并详细介绍了基于该理念研发的基础胰岛素/GLP-1RA周制剂(IcoSema)的循证医学证据。

COMBINE系列研究结果显示,IcoSema在HbA1c降幅方面显著优于其单组分。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组相比,其HbA1c降幅相似。相较于基础胰岛素和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组,IcoSema有临床意义或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更低,体重自基线变化显著更优,HbA1c达标率、复合达标率以及治疗满意度显著更高。值得一提的是,IcoSema通过国际多中心研究实现全球同步研发,目前已在中欧同步提交上市申请,有望尽早为T2DM患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治疗选择。

MASH管理核心直击代谢本源,重塑肝脏健康


贾继东教授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MASLD)的沉重疾病负担”为切入点,强调以改善心血管代谢和肝脏健康作为长期目标,加强MASLD/MASH的早期筛查及综合管理。在MASH治疗方面,GLP-1RA(如司美格鲁肽)因兼具减重、改善糖脂代谢及抗炎作用而备受关注。

司美格鲁肽的ESSENCE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贾教授作为该研究的中国首席研究者,分享了关键数据: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在改善MASH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特征,减轻体重和改善心血管代谢指标方面显示出显著疗效。在第72周时,司美格鲁肽2.4mg组62.9%的患者脂肪性肝炎缓解,37.0%的患者肝纤维化得到了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司美格鲁肽2.4mg在MASH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与既往试验一致。上述发现为司美格鲁肽2.4mg在MASH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

多维融合,学术争鸣,共探代谢疾病新突破

除了主会场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本次论坛共设4大分论坛。分会场一聚焦“肥胖症与代谢相关肝病研究进展”,围绕Action-China研究结果与启示,体重管理与多维健康获益,肥胖症治疗新格局、新思维,MAFLD药物治疗展望:代谢改善与肝脏调节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会场二聚焦“胰岛功能和脂代谢研究进展”,先后带来脂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与干预、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的因果是非、基于肠促胰素的疗法在心肾代谢疾病管理中的作用等多个汇报;分会场三聚焦“内分泌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带来MicroRN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甲状腺淋巴瘤、假性甲旁减到失活性甲状旁腺激素信号传导障碍、肾上腺意外瘤的诊治思路等多个讲座;分会场四聚焦“代谢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解锁MAFLD触发的多器官病变,讲解NASH的临床干预新机制与应用,探讨高胰岛素血症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内在关联,阐述基于肠促胰素的疗法在心肾代谢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四大分会场以“代谢链”为核心,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临床落地的多维碰撞,不仅破解了代谢性疾病的复杂网络,更以跨学科协作之力,为精准医学时代的代谢健康管理注入强劲动能,彰显了“科研引领临床,技术赋能健康”的会议宗旨。

结语

NNDU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汇聚全球智慧,激荡创新浪潮。我们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慢病防治生态圈。让我们携手同心,向着“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为全民健康事业谱写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Anand S, Beddhu S. BPROAD—End of the Road for Debate on Systolic Blood-Pressure Goals in Type 2 Diabet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392(12): 1230-1232.

[2]Wharton S, Lau D C W, Vallis M, et al. Obesity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Cmaj, 2020, 192(31): E875-E891.

[3]Rubino F, Cummings D E, Eckel R H, et al.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5.

[4]叶小珍,邵加庆. 司美格鲁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Z1):1-8.

[5]Goodarzi MO. Genetics of obesity: what genetic association studies have taught us about the biology of obesity and its complication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6:223–36

[6]Cifuentes L, Eckel-Passow J, Acosta A. Precision medicine for obesity[J]. Digestive disease interventions, 2021, 5(03): 239-248.

[7]Toro-Martín J,Arsenault BJ,Després JP,et al.Precision Nutrition: A Review of Personalized Nutritional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 Nutrients,2017,9:913-941.

[8]JN M, Bharadwaj D. The complex web of obesity: from genetics to precision medicine[J]. Expert Review of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24: 1-16.

[9]Knop F K, Aroda V R, do Vale R D, et al. Oral semaglutide 50 mg taken once per day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OASIS 1):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The Lancet, 2023, 402(10403): 705-719.

[1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11]Lincoff A M, Brown-Frandsen K, Colhoun H M, et al. 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obesity without diabet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89(24): 2221-2232.

[12]NISHIMURA E, PRIDAL L, GLENDORF T, et al. Molecular and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sulin icodec: a new basal insulin analog designed for once-weekly dosing[J/OL]. BMJ Open Diab Res Care,2021,9(1):e002301.

[13]Ji L. Presented at EASD 2024 Annual Meeting. S40.

[14]Lingvay I, Benamar M, Chen L, et al. Once-weekly IcoSema versus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COMBINE 2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 Diabetologia, 2025: 1-13.

[15]Billings LK. Presented at EASD 2024 Annual Meeting. S40.

[16]Francque S, Vonghia L.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Advances in therapy, 2019, 36: 1052-1074.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