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母在红海执行任务时,因规避胡塞武装导弹攻击实施紧急转向,导致一架正在舰载机升降机上转运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连同牵引车坠海。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USNI News)披露,航母急转弯时产生的剧烈侧倾使未固定妥当的飞机滑出甲板,最终沉入海底。尽管美军强调“无人员伤亡”且航母仍具备完全作战能力,但这一事件暴露了美军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下的操作漏洞。

胡塞武装随后高调宣称,此次坠机是其导弹威慑的“间接战果”。事实上,自2025年3月15日美军恢复对也门空袭以来,“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便持续处于胡塞武装导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威胁之下。此次事件不仅是技术与战术层面的失误,更折射出美军在红海区域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根据美军标准作业程序,舰载机在升降机转运期间需通过系留锁链、轮挡等多重装置固定。然而,此次F/A-18E/F仅依靠牵引车固定,未额外加固。当航母以超过15度的侧倾紧急转向时,牵引装置无法承受惯性力,导致飞机滑落。这一低级失误引发外界对美军舰载机操作规范执行力的质疑。

现代航母为规避反舰导弹,常采取“蛇形机动”或急转弯策略,最大侧倾角可达30度。然而,剧烈机动会显著影响舰载机作业安全。此次事件暴露出美军在“生存优先”与“战力维持”之间的两难:若严格固定舰载机,将延长战备响应时间;若简化程序,则需承担坠机风险。


胡塞武装近年持续升级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除传统反舰导弹外,还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攻击信息,对美军形成心理威慑。此次事件中,胡塞武装通过渲染“航母吓破胆”的叙事,将战术袭扰转化为战略舆论胜利,削弱美军区域威慑力。

胡塞武装使用的巡航导弹与无人机成本仅为美军拦截弹的1/10至1/100。通过饱和攻击消耗美军防空资源,再借机制造混乱,其战术与2024年12月F/A-18遭误击事件如出一辙——当时美军“葛底斯堡”号巡洋舰在拦截胡塞导弹时误击自家舰载机。两次事件均证明,非国家行为体可通过“蜂群战术”迫使超级大国陷入自我消耗。


2024年12月,胡塞武装宣称击落一架F/A-18,而美军归咎于友军误击。彼时美军尚可通过信息管控淡化影响,但本次事件因视频证据公开而难以掩饰。对比可见,胡塞武装的打击精度与舆论攻势均显著提升。

“杜鲁门”号坠机后悄然后撤700公里,印证了胡塞武装导弹射程对美军行动半径的压缩。这与2023年10月加沙冲突后美军航母首次因非国家武装威胁调整部署形成历史呼应,凸显“航母无敌论”在当代冲突中的局限性。


作为美军全球投送能力的象征,航母在红海频频“露怯”——从2024年误击友机到2025年因规避导弹自损装备,其脆弱性被非国家武装放大。这对依赖航母维持区域霸权的美国而言,不啻为战略信誉的重击。

胡塞武装通过持续袭扰,迫使美军将更多资源投入红海,间接缓解伊朗、俄罗斯等国的战略压力。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博弈,可能激励更多地区力量发展非对称作战能力,动摇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海权秩序。


美军或加速部署舰载机自动固定系统、提升近防武器拦截效率,但这些技术修复难以根治战略被动。若无法遏制胡塞武装的导弹产能与盟友支援,红海将成为美军的“持久泥潭”。

胡塞武装通过“击沉叙事”争夺话语权,美军则需在信息透明与士气维护间权衡。未来冲突中,社交媒体上的“击坠视频”可能与实际战果同等重要。


F/A-18坠海事件绝非孤立的技术事故,而是非对称战争时代的地缘政治缩影。当一艘造价130亿美元的航母因价值百万美元的导弹被迫“弃机保舰”,其所揭示的不仅是军事技术的代际竞争,更是帝国成本与区域抵抗意志的残酷算术。红海的波涛之下,暗涌着全球权力转移的潮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