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云是大理百二河山上最灵动的景观。一年四季云聚云散,云舒云卷,从早上的晨曦到夕阳西下时的晚霞,都非常精彩。”翻开《大理云景》,杨家驹将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影集里是他二十余载“捕云”,镜头定格下的苍洱间无数个风云际会瞬间。
杨家驹今年75岁,从事业余摄影近40年。“大理以风花雪月著称于世,而我醉心于大理山山水水的同时,更钟情于山水之上春夏秋冬的云。”
一年四季,杨家驹都在“捕云”。而想要拍到一张好的云景绝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得“看得懂”“追得上”“等得住”。
想要拍云首先要“看得懂”气象,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有精彩、奇妙的云,同时能“追得上”,云景转瞬即逝,每一帧都独一无二,如果错过了,那便是再也难以复刻的风景。“在拍摄‘冬’这一章的第一张照片时,我几乎一夜没睡,凌晨看见有雪,我立刻驱车赶往三塔。本来我想多拍一会儿,结果家里打电话来说有急事,没办法,我就离开了,等下午再回来,雪已经化了。”
杨家驹拍摄的三塔雪景
还有一点就是“等得住”,要等云升、等云变,等一抹朝日的霞光,送一缕夕阳的红晕。“在朝朝暮暮行摄中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对我来说,起早贪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年过古稀,他时常背着十几斤的摄影设备四处“捕云”,为一个精彩的瞬间,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杨家驹外出摄影时
“他的身体不好,我不是很支持他四处奔波。”杨家驹的爱人李晓莉说。但为了拍到精彩的照片,杨家驹常常“先斩后奏”,“很多时候我出去拍朝霞她都不知道,我悄悄起来出去拍,回家开门插钥匙的时候,我都轻手轻脚的。”
但其实,爱人是杨家驹“捕云”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他时常四处奔波,拍摄云景,爱人便会为他照顾好家里的老母亲和小孙女。“每次他外出摄影回来,总是带着许多照片,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天。看着他拍摄的成果,我觉得他做的事是很有意义的。”
随着拍摄的作品越来越多,2022年,杨家驹有了制作一本以“大理云”为主题的摄影集的想法,“我拍过大理无数的风光和人文照片,总想把我心中的大理整理出来,展示出来。由此《大理云景》便应运而生。”他从自己20多年间拍摄的在诸多摄影作品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选出了289幅摄影作品,并结合摄影内容,给每一幅图片配一副楹联。
为了影集的制作,他呕心沥血、尽心竭力,从影集的装帧设计到封面、内页,以及春、夏、秋、冬四章的整体设计都亲力亲为。书中的前言、后记、诗词、绘画都是他亲自提笔,甚至封底的印章都是他亲手篆刻。
《大理云景》从构想、设计、编辑到完成用了将近三年时间。在此期间,杨家驹因病七次住院,两度情况危重。在重症监护室中,他仍心心念念着《大理云景》的制作。“我在ICU时,不知道能否渡过难关,便向我的爱人、亲友、老师托付了这件事,请他们一定要将影集完成。”
在爱人的悉心照料和亲友的关心帮助下,杨家驹身体逐渐恢复。他康复出院后,又继续投入了摄影集的制作中。
终于,《大理云景》在几经修改、不断完善后,于4月26日首发。影集里,春日的“水映云影浮苍海”与冬日的“崇圣千秋凛霜风”在书页间流转,夏日的“苍山白云舞仙姿”与秋日的“玉洱碧镜映寒云”在光影中对话。他用289幅摄影作品讲述了“风花雪月景,春夏秋冬云”的动人故事。
“方寸中,追光瞬间风花雪月百二河山景;乾坤下,捕影凝固春夏秋冬万千岁月云。”影集首发时,杨家驹有感而发,“不忘《大理云景》初衷,就是要从‘云’的灵动出发,运用摄影把风花雪月景表现出来,展示于世,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故土。”
影集出版,是杨家驹过去几十年拍摄生涯的总结与凝聚,但苍洱大地云卷云舒、云聚云散,“诗情画意写不尽,惜晚情、抒新篇。”今日又会有很美的云,杨家驹整理着自己的设备,再次出发“捕云”去……
《大理云景》部分作品
记者:韩玉婷 罗秋爽
编辑:陈琳玲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