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一句话传了很多年:“在香港,只要肯努力,就饿不死。”
有些人听完嗤之以鼻,说这不过是老一辈的苦中作乐罢了;但如果你最近刷到一位拉着买餸车送外卖的七旬婆婆,你可能会突然沉默下来——因为她正在亲身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
来源:HK01
故事发生在将军澳。
一位70岁的婆婆,银发苍苍、身材佝偻,却穿着一双走路带风的运动鞋,推着一架手推车,在社区楼宇间穿梭送餐。别误会,这不是老人家帮亲戚带饭,而是真·外卖步兵。
步兵是香港外卖圈的特殊存在——没有电动车,靠双腿完成所有订单,风雨无阻地“步兵上阵”。
来源:HK01
这位婆婆的“装备”很特别。她用的是买餸车,一般是老一辈去街市买菜用的那种,上头还有一个可以掀盖的袋子,而她巧妙地将外卖放进一个干净的外袋中,再套进买餸车,形成“袋中袋”的干净组合。
饭盒不会翻、饮料不会洒,网友评论:“比年轻人背在车篮的稳多了。”还有人说:“看到她送外卖,我会主动多给点贴士。”
更有趣的是,这位婆婆不是走错行,而是专业送餐选手——她会用手机App接单,也懂得“踢单”,也就是如果订单太远或不方便,她会果断放弃。
这操作,简直比很多年轻骑手还熟练!
来源:星岛头条
她说:“做这个是当做运动,顺便赚点钱。”
楼下食店职员都认得她,物管见到她都会打招呼说“叻女”,而在外卖圈,她已经是“步兵界KOL”。
这样一位婆婆,是不是有点酷?
再把视角拉到另一个极端——你见过103岁还在上班的人吗?
你可能会想,这人是不是老板的亲戚?错,她是真·专业人士。
来源:大公网
她叫庞敬娴,香港美心集团会计部的高龄员工,从美心开第一家店就已经在——那时公司还没有写字楼,她就在餐厅后厨的一个小仓库里“管数”。
干了60年,至今仍坚守岗位。她用支票机、签文件,一切操作从不马虎。问她为啥还不退休,她说:“我喜欢上班。”
就这么简单。
来源:HK01
龐姑娘不是一个人。美心还有不少资深“银发战士”:
70多岁的关师傅从厨房退休后转做集团顾问,继续指导年轻厨师;80岁的莫先生从杂工一路干到创办美心西饼,还笑称“有时工作太投入都忘了自己几岁”;78岁的刘杏湘师傅,曾是流心奶黄月饼背后的“烘焙大神”,每天坚持四点半起床,运动两小时,退休生活比上班还规律。
这些故事背后有个共同点:他们不是“活到老”,而是“卷到老”——而且不是被逼的,是心甘情愿的。
来源:HK01
但,说到这里,问题来了。
有人看到这位70岁的婆婆和103岁的财务经理,会忍不住问一句:“香港到底是天堂,还是让人不敢老的地狱?”
有人觉得,这不是“励志”,是“悲伤”。
他们说:“老了还要送外卖,是不是社会保障太差?是不是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是不是政府根本没能提供足够的养老金和援助,让老人家有尊严地退休?”
确实,香港的物价高得离谱,房租、私立医院、交通全都不便宜。靠政府综援,恐怕只能勉强住劏房。于是,不少长者只能靠自己,靠兼职、靠工作、靠不放弃。
来源:HK01
但也有另一派观点更温和。
他们说:“也许不是‘被逼’而是‘想做’。”婆婆选择送外卖,是因为她不想每天对着电视;庞姑娘坚持上班,是因为她依旧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价值感’比‘清闲’更重要。
更何况,现在香港确实在逐步构建“长者友善职场”。像美心这样的企业,愿意为老员工留岗设合约、提供弹性时间,不强制“65岁自动退场”,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和尊重。
来源:经济通
所以,到底哪一方更有道理?
其实答案没有标准。有人追求安逸退休生活,有人觉得“躺平才是自由”;但也有人觉得,活着就该动,就该拼,就该继续为自己活出一点“存在感”。
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你要的是什么”。
有钱但无聊?还是没钱但踏实?选择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如那位婆婆说的:“行路送餐,当做运动。”而庞姑娘则用103岁的行动告诉你:“人生从不设限。”
所以——你怎么看?你愿意老了继续“卷”,还是想早点“退”下来?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你理想中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