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有网友发帖称,这届网友太厉害了,又挖出了一个大瓜!
董袭莹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与2022年北科大听障研究生赵基淮提交的一份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
这篇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人有4个,其中研究生是赵基淮,其余三位马博渊、班晓娟和王笑琨是北科大老师。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班晓娟,她就是此前被网友扒出来的董袭莹的姑姑!
据网友爆料,赵基淮是一个双耳失聪的残障人士,一家的生计全部靠妈妈一人在超市打工,他发奋图强,寒窗苦读十数载,终于考上211北科大!可是没想到,他参与的发明专利居然会被别人拿去用在自己的论文里,且完全超过了合理的借鉴范围。而他自己,甚至被延迟毕业了,这里面没有值得深究的东西吗?
怪不得,董小姐的风波一起来,马上就把知网上的论文给删除了。高手在人间,网友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什么都能找出来!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据媒体报道,协和医学院“4+4”博士董袭莹的博士论文因正文不足30页受质疑。有人进一步指出,董袭莹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在2022年提交的一项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
DeepSeek认为尽管专利申请与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不同,但核心创新点、方法细节及实验结果的相似性超过合理借鉴范围。与这篇博士论文存在雷同嫌疑的发明专利提交于2022年5月19日,名称是《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人为马博渊、赵基淮、班晓娟、王笑琨。其中,赵基淮为北科大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其余为北科大计算机领域教师。
5月1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拨打北京协和医学院多部电话,欲反映董袭莹论文雷同的情况,不过均未能接通。北京科技大学校办的吴老师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已记录下记者反映的情况,将向领导汇报,调查了解学校老师的研究成果是否与他人论文有关。
针对此事,有网友认为,我觉得真正称得上这项发明创造者的,也就只有赵基淮一人而已。你再瞧瞧其他那三位老师,他们根本没出啥力,就像是硬要蹭这趟“发明顺风车”似的,完全是强行跟着沾光嘛。
- 值得一提的是,涉事专利聚焦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发明人团队由北科大计算机学院3名教授及1名具有听力障碍的研究生赵基淮组成,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2XXXXXX.X。
其中,涉事专利发明人赵基淮系北科大计算机学院首位全盲硕士研究生,其导师班晓娟教授因推动“无障碍科研环境建设”获评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赵基淮因患病导致听力障碍,听力残疾一级。他虽身体不便,赵基淮在学术上却表现优异,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他加入多个医疗项目课题组,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大数据挑战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针对论文雷同一事,有技术专家指出,尽管学术论文与专利在格式规范上存在差异,但此次争议中双方在“跨模态特征融合模型的参数设置”“生成对抗网络的损失函数优化”等关键技术细节上的雷同度,已超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交叉学科知识迁移”范畴,更接近于“技术文档的直接搬运”。
这操作,真的是让人无语又感到气愤,权利私用,只为用作他人嫁衣,光辉的头衔之下,尽显丑陋和不堪。
这起风波再次敲响学术警钟:在网络时代,且AI辅助检测日益普及的今天,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学术不端行为,终将无处遁形。
因一桩医生出轨事件引发医疗圈“地震”事件,揭开种种丑闻,让普通人真正见世面,“涨知识”。不由唏嘘,悲哉哀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