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吴春桥(右)与工作室成员操作耐火材料实验设备。

中国一冶筑炉高级技师吴春桥从事炉窑砌筑工作26年,凭借精湛技艺将砌筑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他既坚守传统工艺,又推动技术创新,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

高炉、焦炉是钢铁厂的核心设备之一,砌筑则是建造它们的关键环节。砌筑精度关乎生产安全,误差要求在3毫米至5毫米,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漏气、透火甚至爆炸。

吴春桥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干出名堂。”吴春桥在一线施工中与技术难点“杠”到底,把“粗活”干成了“细活”,一步步成为“毫米级”砌筑大师。

面对焦炉风道灰浆堵塞难题,吴春桥受传统榫卯结构启发,发明可调节堵灰装置。这个成本仅500元的工具,使风道清洁合格率达100%,获国家专利并推广至国内外工程。在智能建造浪潮中,吴春桥带领团队研发砌筑机器人,通过真空吸盘和精准定位系统,将砌筑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砌筑效率提升30%。

2015年,“吴春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吴春桥作为带头人,十年来培养了百余名技术骨干,为中国冶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力量。如今,吴春桥带领团队研发移动式智能砌筑平台,让机器人走进更多工地。

“创新离不开笨功夫,就像砌砖,每一块都得踏实。”吴春桥说。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5日,吴春桥(左)向工作室成员讲解砌筑工艺。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5日,吴春桥(右)与工作室成员测试焦炉炉头砌筑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5日,吴春桥(左)与工作室成员测试焦炉炉头砌筑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5日,吴春桥(左)向工作室成员讲解砌筑工艺。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5日,吴春桥展示异形耐火砖。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5日,吴春桥与他参建过的武钢7号高炉合影。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7日,在吴春桥参建过的武钢一座焦炉炉顶,吴春桥(左)与宝武集团武钢有限焦化公司机械技能大师龚九宏查看焦炉炉顶上升管工作状态。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月27日,在吴春桥曾经参建过的武钢一座焦炉前,吴春桥(左)与宝武集团武钢有限焦化公司机械技能大师龚九宏交流。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