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利网”直接关注☞在利辛 看利网
客服微信:lixinren
从1965年5月起,利辛县建立已有40多年了。但对于为什么要建立利辛县,利辛县建县初期的情况如何,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甚了解。为弄清这些问题,笔者日前专门走访了参与建县的一些老同志。
□朱海东
促进四县结合部的发展
老同志们回忆说,利辛之所以建县,与时任阜阳地委书记的付大璋分不开。
1963年,付大璋出任阜阳地委书记。到任不久,他就轻车简从,到全地区的10个县(当时阜阳地区辖阜阳、颍上、阜南、界首、临泉、太和、亳县、涡阳、蒙城、凤台10个县)检查工作。
在这次检查中,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结合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地域辽阔,地处偏僻,情况复杂。既是经济落后地区,又是信访案件、治安案件多发地区。
耳闻目睹的情景,使他认识到这一地区是全区的贫困地区之一,其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一是生活水平低下。二是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实力弱小。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仍以种植业和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非农经济比重偏小。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差。四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信不便,人畜饮水困难,电力供应短缺,抗灾防灾的能力差,农民的生产生活很不稳定。五是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很不发达,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卫生条件差,科技人员缺乏。
如何改变这一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了他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后来,付大璋了解到,这一地区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土匪活动猖獗,为开辟新的解放区,中共豫皖苏六地委于1944年1月在此建立过阚疃县委、县政府,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才撤销。这给了付大璋一个启示,既然建国前这里可以设立一个县,建国后为什么就不能设立一个县呢?于是,他就萌生了要在阜(阳)涡(阳)蒙(城)凤(台)的结合部建立一个新县的想法。在征求其他地委行署负责同志的意见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同意。
后来,付大璋到合肥开会,又把在阜涡蒙凤结合部建立新县的想法向当时的省委书记李葆华和省长黄岩作了口头汇报,李、黄二人也原则上表示了同意,并对付大璋说,我省合肥市、宿县地委还分别拟建长丰县和固镇县,你地区若建立新县,请打一报告,充分说明其理由,待省里研究后一并报国务院批准。
新建县名为利辛县
付大璋从合肥开会回来,即召开了阜阳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传达了李葆华和黄岩的讲话精神,就是否设立新县,设在什么地方进行研究。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几乎没有不同意见。但在研究新县县名,新县设在什么地方时,发生了分歧。一部分同志主张新县应叫阚疃县,设在阚疃,原因是解放前夕就在这里设立过县,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有一部分同志主张设在涡凤路和阜蒙路交叉的利辛集,县名叫利辛县,原因是这里交通便捷,地域开阔,且又处于四县的中心地段,既有利于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亦有利于加强对周边地区的领导。研究结果,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即新建县名为利辛县,治所设在阜蒙路与涡凤路的交叉处。地委、行署办公室随后即向省委、省人委送交了《关于设立利辛县的报告》。
国务院批准建利辛
1964年9月12日,省人委专门召开会议,就阜阳地委设立利辛县的报告连同宿县行署设立固镇县的报告和合肥市人委设立长丰县的报告一并进行了研究。会议同意了三地设县报告。并以省人委名义上报了《关于设立长丰、固镇、利辛三县的报告》。报告摘要如下:
国务院:
我省有一些县面积过大偏多,领导不便,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工作领导,经研究,拟增设长丰、固镇、利辛三个县。
三、以阜阳、蒙城之间的公路交叉点之利辛集为中心,分别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划出部分地方设置利辛县。
这个县位于西淝河两岸,是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的结合部,距四县的县城都在100华里左右,地处偏僻,情况复杂,解放初期曾一度以阚疃集为中心设立过县委,后又撤销。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增设一个县是必要的;同时,阜阳、涡阳两县人口较多,阜阳为115万人,涡阳为98万人,领导确有困难,需要适当加以缩小,以利开展工作。
新设利辛县共辖54个公社,715765人,面积2053.6平方公里,耕地1838338亩,该新县位于涡阳县南部之利辛集。领导关系属阜阳专员公署。
以上三县的人员编制从我省总编制中解决。
是否妥当,请予批示。
1964年9月12日
同年10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安徽省长丰、固镇、利辛三个县的决定》。《决定》摘要如下:
国务院关于设立安徽省长丰、固镇、利辛三个县的决定
(64)国议字35号
(1964年10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通过)
(三)设立利辛县,以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个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利辛县的行政区域。
1965年3月11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发了《转发国务院关于设立长丰、固镇、利辛三县的决定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委员会、宿县、阜阳专员公署:
现将国务院《关于设立安徽省长丰、固镇、利辛三个县的决定》和省人委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设立长丰、固镇、利辛三县的报告》及附件一并转发给你们,希即按照办理。
省人委决定:长丰县由合肥市负责筹备,固镇县由宿县专员公署负责筹备,利辛县由阜阳专员公署负责筹备。三县人民委员会组成后,有关专署、市人委应即报告省人委。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
1965年3月11日
紧锣密鼓提前筹备
实际上,早在省人委发出通知前,成立利辛县的筹备工作就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因为他们早就知道了国务院的决定精神。早在1964年底,阜阳军分区就报告南京军区并经批准,成立了以曹海云、许英为负责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利辛县人武部筹备小组。
1965年2月27日,阜阳地委、专员公署再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利辛县成立的有关事宜。这次会议共研究和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利辛县的区划问题。决定把原阜阳县的王人、王市、胡集、马店,原涡阳县的张村、闫集、江集,原凤台县的展沟、阚疃,和原蒙城县的望疃计10个区54个公社468个生产大队6735个生产队划归利辛县管辖,人口715765人。二是成立了由武志贤为主任,许乃胜、赵建章为副主任,陈欣南、许英、薛洪林、胡兴桂为委员的利辛县筹备委员会,负责利辛县的一切筹备工作。三是决定从地直和阜、涡、蒙、凤四县选调100多名干部到利辛县任职,并参加利辛县的筹备工作。
决定作出的第二天,武志贤、许乃胜、赵建章等筹备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就来到了利辛。从地直和阜、涡、蒙、凤四县选调的100多名同志也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赶赴利辛,并立即投入了工作。
4月5日,筹备委员会城市规划小组开始城市规划。
4月26日,筹备委员会财经小组按照新的行政区域清理财务帐目,另立新帐。
4月28日,中共阜阳地委发出通知,组建中共利辛县委员会和利辛县临时人民委员会,白镜清任中共利辛县委书记,赵建章、许乃胜任副书记,武志贤任利辛县临时人民委员会县长,陈欣南、杜默、刘碧轩、孙嘉法任副县长。
5月1日,利辛县正式成立。
6月5日,中共阜阳地委作出决定,中共利辛县委由白镜清、武志贤、赵建章、许乃胜、杜默、许英6人组成。
11月9日,中共阜阳地委又任命李明任中共利辛县委副书记。
12月29日至翌年1月2日,利辛县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利辛县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武志贤任县人委县长,刘碧轩、孙嘉法、于春水任副县长,刁西德、魏芳兰等21人为委员。
组建工作机构
县委、县人委成立后,根据精简、精干的原则,陆续组建成立了工作机构。县委方面1965年5月成立了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部、人民来信办公室、保密委员会,6月成立了临时监察委员会、10月成立了工业交通政治部和财贸政治部。县人委方面,1965年5月成立了县人委办公室、经济计划办公室、财政贸易委员会,劳动科、工业交通科、工商行政管理科、人事局、统计局、手工业管理科、商业局、邮电局、粮食局、教育局、农林局、供销合作社、公安局、中国人民银行利辛支行,6月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利辛支行、文化科,7月设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物资局、卫生科,10月设立档案管理科,11月设立民政科,12月设立税务局。这些工作机构,除少数因工作需要设有内设机构外,大部分均无内设机构,每单位二三人或四五人不等,人员非常精干。有的单位没有正职,就由副职主持工作。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地保障了县委、县人委各项工作的进行。
县城规划和建设
利辛县筹备委员会成立伊始,其下设的城市规划小组就开始了县城的选址和规划工作。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从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有利于支援农业生产出发,考虑将来发展工业的可能性;贯彻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建设方针,反对贪多求大,做到短小精干,尽量控制城市人口;尽量降低建筑标准,一不建楼房,二不建草房,反对留大院子;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包括房屋、道路及其他建筑),节约建设投资;考虑国防要求,利于物资集散;强调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注意与当地群众生活结合。决定行政中心设在阜蒙河以北、人民路以东,商业大街以人民路为基础,在两侧发展,事业性行业中心集中在向阳路东西大街;中小学在旧址发展,卫生事业单位在车辙沟以西、向阳路以北建设;汽车站设在阜蒙河以南。道路系统以人民路为轴线,采取棋盘格局,全部用地188亩以内。规划确定以后,立即动工兴建。当年即修建人民路、向阳路、五一路、文化路南路、立新巷5条街道,道路长度1120米,兴建党政军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房屋1.3万平方米,搭建简易房屋0.33万平方米,基本做到当年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7.19万元。县城还新办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兴办了小型电厂。在着手县城建设的同时还强化了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年修建道路126.2公里,架设农村电话线路212公里,架设长途电话线路51公里。疏浚大中沟126.2公里,疏浚小沟2054条,修筑堤坝4处,完成土方720万立方米。
农业生产大丰收
资料显示,1965年建县当年,利辛全县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比上年增产55.1%,棉花比上年增产54.3%,大牲畜比上年增长3.9%,生猪比上年增长11%.全县财政收入除去开支外,仍节余了75万元。
到今天为止,利辛县建立已有40多年了。尽管在建县翌年就到了“文革”十年浩劫,尽管在此后的征程中也经历一些曲折和困难,但利辛的经济建设和人的精神面貌仍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昔日贫穷落后的利辛大地,今日到处呈现一派富裕、安康、和谐、文明的喜人景象。
来源:利辛网综合亳州晚报 2009年2月2日B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