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晖
4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到陕西、河南调研。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
刘国中说,加快研究过渡期后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确保衔接有效、底线兜牢。
前往商洛
在陕西调研期间,刘国中到了商洛市。
位于秦岭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的商洛,曾经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陕西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2020年2月,商洛所有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第一站就到了商洛,调研秦岭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2020年12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印发。《意见》提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
地方层面在持续做好巩固衔接工作。
以商洛市为例。《2025年商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该市投入衔接资金19.09亿元,实施补短板促振兴项目1637个,“乡村CEO”培训实现全覆盖,监测对象无一户返贫致贫。
力戒形式主义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
刘国中实地调研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产业和就业帮扶等情况。他强调,要慎终如始做好各项工作。
刘国中还提到,要优化完善监测帮扶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过渡期的政策安排,构建了完善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尽管近几年经历了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多重冲击和挑战,脱贫地区始终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但仍然不能松劲。农业农村部在2024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中提到,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部分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受到影响,同时一些地方在开展监测帮扶工作中形式主义苗头不同程度存在,存在集中排查层层加码、重复填表报数等问题,加重了基层负担。
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监测办法,提升工作质效。
刘国中要求,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力戒各类形式主义;要优化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强易返贫致贫重点人群监测,提升监测帮扶效能。
刘国中还提到,“有针对性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因地制宜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加快研究
“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也是重点。
脱贫攻坚以来,国家投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资产,这是今后持续开展帮扶的重要依托。当前,一些帮扶资产在使用管理上也存在着权属不清、管护不力、闲置浪费、处置困难等问题,有的甚至被违规侵占和流失。
刘国中还提到,“要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落细落实帮扶措施,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他还提到,“加快研究过渡期后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确保衔接有效、底线兜牢。”
就在今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对外提到,“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
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
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这些地区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