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1日凌晨,泰山风景区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却又略显拥挤的景象。假期游客大量涌入,使得山顶公厕挤满了避寒的人,甚至有人在道路旁席地而睡。
凌晨3点,泰山景区更是出现游客井喷现象,山道上人潮拥挤,游客几乎难以挪动脚步。众多游客期望此时攀登泰山以占据有利位置观看日出,却导致登山道路严重拥堵。
这种在节假日旅游景点出现的拥堵现象并非个例,已然成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探寻有效的缓解对策,对于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节假日旅游景区拥堵的原因分析
(一)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
我国公民虽拥有5-15天的带薪休假时间,但相较于国际水平仍显偏少,且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和单位推崇“5+2”“白+黑”的工作方式,导致劳动者过劳、透支现象普遍。
企业老板担心带薪休假影响公司业绩,不愿将其写入公司章程,而员工也因各种顾虑不愿意请假出游。这使得人们外出旅游集中在有限的法定节假日,造成节假日期间景区游客数量暴增,拥堵成为必然。
(二)景区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1、流量预测与控制不足
多数景区未能严格执行游客流量控制制度。一方面,受利益驱使,片面追求门票收入,忽视景区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担心限制游客数量引发游客不满,同时部分游客缺乏排队的文明意识,增加了流量控制的难度。
2、服务质量体系不完善
景区在旅游高峰期对人流量的预测和及时控制能力欠缺。新旅游法虽明确规定景区需公布最大承载量、制定流量控制方案并可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控制游客数量,但实际执行情况不佳。
例如,2012年十一黄金周华山景区发生的游客被捅事件,就是因游客数量激增,超过缆车运送能力,造成游客滞留,进而引发冲突。
(三)交通配套设施与管理问题
1、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许多景区的交通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增长的需求。停车场容量不足,导致车辆无处停放,随意停放现象严重,影响交通秩序;景区周边道路宽度不够,在游客高峰期易出现交通堵塞;交通标志不清,使得游客难以快速找到正确路线,进一步加剧拥堵。
2、交通管理不到位
部分景区在旅游高峰期缺乏足够的交通指挥人员,疏导不及时。当大量车辆同时涌入景区周边时,无法有效引导车辆行驶和停放,导致车辆拥堵在路口或道路上。
同时,景区在交通管理上缺乏科学规划,对车流量不均衡的现象应对不足,某些时间段人流多、车流量少,而其他时间段则相反,这种不均衡分布也加剧了交通拥堵。
(四)游客旅游观念与行为因素
1、集中出行偏好
受传统观念和信息不对称影响,游客往往倾向于在节假日集中出行,且热门景区备受青睐。大家普遍认为节假日才有时间出游,且热门景区知名度高、旅游资源丰富,更具吸引力,从而导致热门景区在节假日游客过度集中。
2、文明旅游意识淡薄
部分游客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薄弱,在景区内随意乱停乱放车辆、乱扔废品,不仅破坏景区环境,还对景区交通造成压力,影响其他游客的正常通行。
垃圾
二、缓解节假日旅游景区拥堵的对策
(一)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并加强监管
1、政府带头落实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应率先垂范,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同时,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可通过政策优惠、表彰奖励等方式,提高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积极性。
2、加强监管与法律援助
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监管力度,定期检查企业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此外,为员工提供法律援助,当员工的带薪休假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也可考虑将延长带薪休假时间的权利下放,由企业和员工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增加休假安排的灵活性。
(二)优化景区管理与服务
1、科学预测与控制游客流量
景区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游客流量进行精准预测。结合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游客流量控制方案,严格执行门票预约制度,分时段引导游客入园,实现削峰填谷。例如,九寨沟、云台山等景区启用智慧管理系统,通过分时预约、实时监测人流,有效保障了景区的安全有序运营。
2、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加强景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在旅游高峰期,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加强游客引导和咨询服务。同时,完善景区内的休息区、卫生间、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设施数量,优化布局,提高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莫高窟增设母婴室、医疗点等,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
3、创新疏导策略
景区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来分散客流。例如,三亚西岛在排队区安排魔术表演、提供免费补给;北京古北水镇通过举办 29 场民俗演出,吸引游客参与,缓解了拥堵带来的焦虑情绪。此外,有条件的景区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如杭州西湖、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拉长游客游览时段,分散游客集中入园的压力。
(三)改善交通配套设施与管理
1、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投入
政府和景区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拓宽景区周边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增加停车场数量,合理规划停车场布局,采用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完善交通标志和标识,为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路线指引。
2、优化交通管理
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景区周边交通流量变化,及时调整交通信号灯时长,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单向通行等措施,疏导交通拥堵。加强交通指挥人员配置,在关键路口和路段安排专人指挥车辆通行和停放。同时,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协调联动,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旅游高峰期的交通压力。
(四)引导游客理性出行与文明旅游
1、宣传引导
通过媒体、旅游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错峰出行理念,提前发布景区的实时流量、拥堵情况等信息,引导游客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旅游目的地。鼓励游客选择冷门景区或在旅游淡季出行,以避开旅游高峰期的拥堵。
2、价格杠杆调节
景区可在旅游旺季适当提高门票价格,在淡季降低价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游客流量。交通部门在节假日高峰期,对高速公路实行差异化收费,对在非高峰时段出行的车辆给予一定的收费优惠,引导游客错峰出行。
3、加强文明旅游教育
在景区入口、游客集散地等场所,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加强对游客的文明旅游教育,引导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遵守景区秩序,爱护景区环境,杜绝随意乱停乱放、乱扔废品等不文明行为。
垃圾
对于不文明行为,景区可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并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档案,对多次出现不文明行为的游客进行限制进入景区等处罚。
节假日旅游景区拥堵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优化景区管理与服务、改善交通配套设施与管理以及引导游客理性出行与文明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景区拥堵问题,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景区、企业和游客需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打造更加舒适、便捷、有序的旅游环境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