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游客们能走进的政府机关食堂更多了。甘肃敦煌、重庆荣昌、江苏东海、浙江衢州等地纷纷宣布,政府机关食堂在假期向游客敞开大门,引发了舆论关注。
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大院被视为“神秘地带”,食堂作为内部福利设施,与普通民众存在物理与心理的双重隔阂。
今年五一,敦煌市直机关食堂推出18种早餐、20种午餐的自助餐,凭景区门票即可登记就餐;重庆荣昌将“猪油泡粑”“黄凉粉”等非遗美食搬上机关餐桌,3—18元的单价让游客“一站式尝遍本地风味”;衢州政府食堂更开辟风味专区和特产展区,让就餐成为体验城市文化的窗口。
从西北大漠到江南水乡,平价套餐、自助餐和地域特色美食,这些举措打破了“机关资源专属化”的传统认知,将食堂、停车场等非办公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政府服务名片”。政府主动开放闲置资源,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更在情感层面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实现了“政府大院为人民”的空间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机关食堂的开放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升级的缩影。敦煌的平价收费(成人正餐20元)、东海的“10元两荤两素”套餐、宏村镇的“五菜一汤+黄山烧饼”,既遵循市场规律控制成本,又彰显政府让利于民的诚意;衢州设立非遗手工艺品展区、荣昌推出“小碗菜”组合,将就餐场景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体现了从“解决基本需求”到“创造多元价值”的服务进阶。这种转变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游客满意度不仅取决于景点质量,更与餐饮、停车、便民设施等“微体验”有关。当机关食堂成为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其承载的已不只是一餐饭,更是政府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响应,以及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自觉。
机关食堂开放不仅有助于破解景区周边“就餐难、就餐贵”的痛点,更深层意义在于标志着城市旅游服务从“拼资源”“拼景点”向“拼细节”“拼体验”的深度转型,折射出公共服务升级与治理理念革新的双重逻辑。过去,景区依赖自然景观或历史IP吸引客流,如今旅游竞争进入“服务为王”的新阶段,需要通过细节服务构建口碑。此前,扬州、衢州等在国庆假期开放政府停车场、食堂后游客订单量激增,不失为有力的证明。当城市愿意将核心资源(如政府场地)与游客共享,传递的是“宾至如归”的诚意,这种亲和力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服务升级并非短期“作秀”:舒城县政府大院全年开放、衡阳机关停车场周末常态化免费,预示着公共服务正从节假日“应急开放”向日常化、制度化共享迈进。当政府机关率先打破“围墙思维”,其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从“大门紧闭”到“餐桌共享”,机关食堂的转型看似微小,却丈量着政府治理的温度与深度。敦煌的牛肉面、荣昌的卤鹅、衢州的兔头……这些藏在政府机关食堂里的地方风味,成为游客舌尖上的新体验,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实惠便捷的选择,更重塑了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原来庄严的机关大院可以是充满烟火气的便民驿站,政府服务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当越来越多城市加入“拼服务”的行列,比拼的不再是硬件投入,而是能否真正读懂游客需求,能否将公共资源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利。期待这种“破墙”实践能催生更多治理创新,让开放、共享、便民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感受城市温度的美好体验。□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