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代,“改编”早已成为了一种常态,“改编”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小说改编”“真实事件改编”“历史人物改编”

最常见的当然是“小说改编”,那么问题来了,小说改编的作品,原著作者会有意见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有意见的还不少



其中不乏一些观众满意、演员满意、导演满意,但就是原著作者不满意的作品,就比如下面这几部影史经典

《闪灵》



《闪灵》改编自斯蒂芬·金同名小说,由世界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本片至今还是恐怖片爱好者的“必修课”

虽然很多人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一定看过电影中的名场面,比如电影封面上“杰尼拿斧头劈门”,走廊里的双胞胎姐妹……



这些名场面也被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引用并致敬,就比如《爱情公寓5》里的“张伟劈门”,《头号玩家》里的“场景再现”……



不过这样一部载入影史的电影,却引起了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不满,他甚至觉得库布里克“完全不理解书中邪恶的来源”

而不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角色塑造的偏离,库布里克将原著中杰克从酗酒、家庭压力到逐渐疯狂的复杂心理过程简化为“一开始就疯狂”的设定

金认为,电影中的杰克缺乏原作中“从挣扎到堕落”的层次感,反而显得更凶残(如直接挥斧追杀妻儿),削弱了角色的悲剧性和救赎可能



温蒂的工具化也让斯蒂芬·金无法接受,他曾批评电影中的温迪被塑造为“尖叫机器”,缺乏与丈夫和儿子的情感互动

而原著中她是一个更立体、坚韧的角色,甚至在结局中与杰克达成短暂和解



2.结局的修改,原著结局中,杰克在失控前短暂恢复理智,对儿子喊出“爸爸爱你”,并试图保护家人,最终与酒店同归于尽

金希望通过这一情节传递“绝望中的希望”,但库布里克将结局改为杰克冻死在雪地,彻底消解了原作的救赎感



3.“闪灵”概念的弱化,库布里克将故事重心放在超自然恐怖氛围上,而金认为“闪灵”不仅是超能力,更是对人性、家庭关系及创作压力的隐喻

电影未充分展现这一层面,导致主题流于表面,并且还删减了原著中大量关键情节(如杰克童年家暴史、酒店剪报簿的黑历史)



并简化了丹尼的“闪灵”能力描写,导致故事逻辑断裂,观众难以理解超自然现象的根源

库布里克之后还回应过修改结局,说“原著的结尾有些陈腐,也没有什么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斯蒂芬·金后来两次亲自操刀制作《闪灵》



一次是1997年版仅有三集的《闪灵》电视剧版,另一次是2019年的《睡梦医生》,两部都很还原原著,但在口碑上都不及电影《闪灵》

发条橙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这是电影《发条橙》评论区的高赞影评,也是电影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电影依然是由“世界级导演”,无数知名导演的偶像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



主要讲述暴力少年阿历克斯入狱后接受“厌恶疗法”改造,丧失犯罪能力却遭社会排斥,最终被反政府组织利用恢复原性,重获自由意志的故事

电影在上映后大受好评,甚至提名了奥斯卡四座大奖,但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同样对电影版不满,觉得扭曲了他的创作初衷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结局的不同,电影基于美国删节版(缺少原著第21章),导致阿历克斯恢复本性后未真正悔改(电影结局)

而小说结局(伯吉斯强调的“唯一完整版本”)中,阿历克斯成年后放弃暴力、结婚生子,体现人性向善的可能



2.暴力元素的运用,小说中的暴力被设计为抽象化的象征(如通过黑话“纳查语”隐晦表达),并且伯吉斯只是把“暴力”当工具

而电影将暴力场景具象化,直接呈现施暴过程,并且与古典乐结合,把施暴变成了“优雅的犯罪”,伯吉斯担心这可能引发观众模仿犯罪



3.角色的塑造,电影中阿历克斯被塑造得更具吸引力(如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的表演),观众可能对其暴力行为产生同情

而伯吉斯在原著里始终强调阿历克斯的纯粹邪恶本质,并多次警告“自由意志若被滥用将导致灾难”



安东尼·伯吉斯不仅多次抨击电影版,还在日后的原著版本中添加了一篇序言,讲述自己对于《发条橙》电影的种种不满

《阿甘正传》



能够力压如今的影史口碑第一《肖申克的救赎》斩获奥斯卡六项大奖的,也只有荒诞却又温情的《阿甘正传》

这部电影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作品,主要讲述智商仅75的阿甘凭借单纯善良的天性和非凡的奔跑天赋



从被欺凌的孩童成长为橄榄球明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最终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一生。本片同样引来了原著作者的不满

而主要原因如下:

1.剧情的缺失与修改,电影版删减了原著中大量荒诞且富有讽刺性的情节,例如阿甘与猩猩“公苏”、女宇航员共同执行太空任务

坠落在食人部落中生活四年的经历,以及阿甘成为职业摔跤冠军和国际象棋天才的桥段,这种删减弱化了小说的荒诞感和讽刺性



原著通过阿甘的视角讽刺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越战荒诞性及60年代“垮掉的一代”,但电影将主题转向温情励志,削弱了批判力度

例如原著中阿甘对越战的厌恶(“狗屎的战争”)被电影弱化,仅保留英雄主义色彩



2.人物设定的改动,电影将阿甘塑造为近乎完美的“美国精神”象征,而原著中的阿甘更具争议性,比如原著中阿甘曾吸毒、出轨珍妮

甚至因滥交被送进监狱,电影还删减了阿甘对珍妮的背叛,转而强化其忠诚与无私



3.分成争议,根据合约,葛鲁姆本可从电影净利中抽取3%分成,但电影公司以“扣除非营利性成本”为由拒绝支付分红

尽管后续电影公司以七位数高价买下续集《阿甘后传》的改编权,葛鲁姆才表示自己还是接受了《阿甘正传》的记账方式



有意思的是葛鲁姆在1995年出版的续集《阿甘后传》中,通过阿甘之口讽刺《阿甘正传》:“永远别让任何人把你的一生拍成电影”

《烈日灼心》



“一部电影拍出了三个影帝”,说的就是《烈日灼心》,本片主演邓超、郭涛、段奕宏凭借此片一起斩获了上海电影节影帝奖

诞生了前所未闻的“三影帝”,而此片也被誉为“广电总局翻身之作”,电影改编自须一瓜的经典小说《太阳黑子》



主要讲述三个青年因七年前参与灭门惨案隐姓埋名,分别成为协警、出租车司机和渔夫,收养了受害者的女儿

新调来的警长通过细节察觉异常,最终揭露真相。三人虽试图赎罪,仍难逃法律制裁‌……电影虽然很成功,但原著作者也有意见



主要原因如下:

1.结局的改动,电影在片尾添加了“第四个嫌疑人”为三兄弟“洗脱罪名”,这一改编被须一瓜视为对原著核心逻辑的破坏

原著中,三兄弟是灭门案的直接凶手,他们的救赎行为(如抚养弃婴“尾巴”、行善赎罪)均基于真实的罪行



而电影通过虚构第四人,将真相反转为“替罪”,导致三兄弟的救赎动机变得牵强,并且也弱化了救赎主题

须一瓜认为,这种改编虽能缓解观众对“恶人当道”的抵触,却违背了小说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之后导演曹保平承认



添加第四人是为了“通过审查”和“满足观众心理”,但须一瓜虽体谅这种妥协,但认为“观众接受度不应成为艺术创作的前提”

她认为,电影本可通过更细腻的叙事(如保留原著结局)传递更深刻的人性思考,而非依赖反转博取同情



2.人物动机的合理性,电影中,三兄弟明知自己未犯罪却选择赴死的逻辑被须一瓜质疑,原著中,他们的罪行真实存在

救赎是“以善抵恶”的自我惩罚;而电影中,这种选择缺乏心理支撑,显得突兀,并且原著通过三兄弟长期背负罪恶、主动行善的挣扎



展现“善与恶的辩证关系”,电影的结局简化了这一矛盾,将三人塑造为“被迫蒙冤的受害者”,使救赎的悲剧性被冲淡

须一瓜强调,原著的救赎是“以恶为底色的善”,而电影的改编则模糊了这一界限



3.其他改编,陈比觉的戏份大幅删减,其“天文爱好者”的身份和智商设定被弱化这一点,须一瓜也表示了不赞同

她认为,这一角色在原著中是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如监听房东、抚养弃婴),删减后削弱了故事的层次感



原著中,房东卓生发通过监听他人罪恶寻求心理平衡,与三兄弟形成道德对照,伊谷夏对杨自道的爱则深化了“善恶交织”的主题

电影对这两条线的简化,导致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被削弱,她说应通过“真实罪行”探讨人性的复杂性,而电影为适应市场选择了更通俗的叙事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演员高虎有“违法行为”,上映的版本很有可能是故事更加完整,也是导演最为满意的220分钟版本

而不是如今公映的139分钟版本,时至今日,也有很多人在等着220分钟版本能够公映,但期望不大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



徐克和金庸因为改编一事起了矛盾这事情,想必许多影迷都有所耳闻,但具体是因为哪部影片起了矛盾

似乎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其实就是这部把“死人妖”东方不败变成“万人迷”的《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



电影由程小东执导,徐克监制,李连杰、林青霞等人主演,改编自金庸经典小说《笑傲江湖》,而金庸不满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1.违背原著设定,金庸笔下的东方不败是男性,因修炼《葵花宝典》自宫后性别模糊,性格扭曲变态,形象阴柔妖艳

而徐克选用林青霞饰演东方不败,将其塑造为英气与妩媚并存的女性角色,并弱化了其“不男不女”的特质



金庸认为这种处理“消解了原著的文学性”,将角色从“权力扭曲人性”的隐喻变为美学符号,偏离了主题

金庸认为林青霞的古典美与东方不败的阴柔、变态形象格格不入,更适合饰演小龙女等正面角色,并多次反对林青霞出演东方不败



对于性别转换一事,金庸表示性别转换应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心理与生理过程,而非电影中直接以女性演员呈现

2.感情戏的添加,东方不败在原著中与杨莲亭有扭曲的依赖关系,但与令狐冲无情感纠葛,而在电影版中却多了一段与令狐冲暧昧的戏



金庸认为电影中东方不败与令狐冲的暧昧情节“颠倒黑白”,违背了角色设定,并直言徐克“不懂武侠”

认为这种改编将角色从“权力狂”异化为“痴情女”,削弱了原著对人性异化的批判力度



3.改编偏离了原著,原著中东方不败仅出场四页,是边缘反派;电影将其升格为主角,甚至成为剧情核心

金庸认为此举“喧宾夺主”,破坏了原著结构,并且他还强调《笑傲江湖》的核心是“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而徐克的改编更侧重个人英雄主义与视觉奇观,金庸认为这“看不到原作的影子”,并痛批徐克“伤筋动骨地解构了原著”

后面的故事大伙都知道了,在电影上映后,金庸明确表示“朋友照做,但小说不卖”,此后徐克再未获得金庸作品的改编权

哪怕和徐克和解后,他依然不认可徐克的《东方不败》,不过从《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来看,金庸是对的

看到这里,想必大部分观众也明白了,原著作者之所以不满这些改编作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冲突”

为了更好的卖票而做出的改编,很多时候会与原著作者创作时的初衷背道相驰,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导演都会忽略原著作者的意见



当然也有让原著作者都拍手称好的改编,例如《奥本海默》、《风声》、《沙丘》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