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厦烟公司)卷包车间李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荣誉证书和专利证书。


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墙

在这个以全国劳模名字命名的空间里,没有刻板的标语,只有此起彼伏的讨论声、试验台运转的轰鸣声和一群“技术大拿”们俯身调试设备的身影。全国劳模、福建中烟首席技师李志勇常说:“创新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句朴实的话,正是这个团队创新创效的“密码”。

2013年4月,李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初创时,仅有简单的机械试验平台。十年磨一剑,如今这里已建成涵盖设计讨论区、电气技术实训区、3D增材制造和烟用辅料实验平台、钳工训练区以及机械部件安装调整训练区域的五大区域,实现卷包生产全流程技术覆盖。“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技术交流、课题攻关、众创研发、创新实验、学习培训于一体的前沿阵地。”卷包车间负责人黄小平介绍。


职工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电气技术实训区开展项目竞赛

“创新要接地气,得让设备听懂工人的话。”李志勇团队自主研发的商标纸机械手智能填装系统,就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过去,人工填装商标纸既费力气又容易出错,团队愣是啃下了视觉识别、路径规划等技术难关,让机械臂像老技工的手一样稳。系统上线后,单班次就能省下将近2小时的人力,节约设备采购成本1500万,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超60万,操作工们笑着调侃:“现在连机器都学会‘巧干’了!”

“红色引擎”是工作室另一重创效密码。在文化墙上,“技·无疆,能·致远”六个大字格外醒目。工作室把党建阵地搬到生产现场,党员突击队冲锋在急难险重任务前。2025年年初,正值元春生产关键期间,生产压力重又遇机台突发故障,18位党员职工星夜兼程,极限抢修32小时,连续工作36小时,拆装数百个零部件,完成抢修任务,没有耽误生产计划。这种“把党旗插在机台上”的劲头,让技术创新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劳模创新工作室部分专利展示

翻开工作室的“创新创效台账”,既有攻克“ITM全开式包装机中支规格自主研发”这样的技术硬骨头,也有“安全联锁装置改造”等小改小革。包装机设备员刘长胜指着工作室里一排专利证书介绍:“这些成果80%来自一线,像用于包装机的校正工装项目,就是三位维修师在工作之余,用半年时间在试验平台反复调试出来的。”

经过工作室的“催化”,那些从生产现场迸发的灵感,实现由“金点子”变成“金果子”的转化,最终化作降本增效的实招。近年来,工作室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QC成果奖10项、取得授权专利44项,福建中烟科技进步奖6项、开展自主改造创新项目十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劳模创新工作室专家为青年职工培训授课

工作室的创效魔力,更藏在“传帮带”的烟火气里。“工作室24小时不熄灯,就是给年轻人练手艺用的。”正在钳工训练区指导的李志勇介绍。工作室聚合全国劳模、高级技师、部门技术能手等20余名专家组成培训师团队,建立“技能培训+项目实践+成果转化”培养体系。通过青工技能训练营、技能兴趣小组等特色载体,年均开展技术交流培训40余场次。近年来,工作室已孵化出全国烟草行业技能人才专家库专家3人,高级技师13人,技师24人,工程师28人,高级工以上102名,占比82.9%。他们就像星星之火,把创新基因播撒到整个生产线。

如今,这个286平方米的工作室,早已成为厦烟公司创新生态的“样板间”。在这里,劳模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焊枪下的火花、机床上的刻度、师徒间的传承。

这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正持续释放着“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当更多产业工人像李志勇团队一样,把“创新”二字写进每个操作细节,写进每台设备的呼吸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便会越写越精彩。(文/图 李承杨 林依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