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灵山烈士陵园伫立着94座坟茔,红色的坟体黑色的墓碑,墓碑上用中、越两种语言镌刻着死者的名字,他们都是1966年来自中国的军人,已经在异国他乡长眠了40多年。像这样的陵园在越南有57座,埋葬着1446名中国军人,他们是在什么战争中牺牲?来自中国的什么地方?40多年间他们的亲人有没有来这里看过他们?他们活着的时候经历了些什么?死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时间回到1967年4月18日,来自中国高炮62师2营5连的2排排长张国珍,在越南前线阵地与战友拍合照,他开玩笑说,如果谁牺牲了这就是他的遗像,谁知道一语成谶。5分钟后美国飞机来袭,张国珍在已经负伤的情况下坚守阵地,结果再次被弹片击中不幸牺牲。张国珍牺牲的消息传到了沈阳老家,家里人这才知道张国珍去到了越南参加战斗。
而在张国珍牺牲的当年年初,家里人接到了一封张国珍写来的地址为广西62信箱的来信,说他正随部队在广西执行任务。原来62信箱就是援越部队高炮62师的代称,因为那个时候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尚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
1964年7月31日,在越南北部湾中立海域,一艘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遭到北约鱼雷艇袭击,由此引发著名的北部湾事件。1964年8月5日,美国空军开始对越南北部重要港口发动空袭进行轰炸。8月6日中国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同时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美国侵略越南。
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岘港登陆,越南战争一触即发。这一年春天胡志明秘密访华,中国把越南当成了亲兄弟,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可谓掏心窝子竭尽所能。6月9日晚,中国西南边陲,经过严密伪装的一排排汽车,拉着各式火炮和没有中国标记的士兵,打扮成越军的样子跨过友谊关进入越南。
从1965年6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有地空导弹、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航运等部队,在越南北部担任防空作战,修建和维护铁路、机场、公路、通讯设施、国防工程和沿海扫雷等任务。到1968年3月为止,我国先后派出援越的部队共32万余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北部湾事件后,美国为阻断中国援越物资进入越南,不断轰炸越南北部各铁路干线,致使越南铁路运输几近瘫痪。原来越南的铁路是1米的窄轨轨道,为了运送物资方便,中国铁道兵不仅要修复从友谊关到河内的原铁路,还要加设更宽的标准轨,这样物资从中国到越南不用倒车。中国铁道兵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三轨铁路。
美军在3年8个月的滚雷行动中,共出动战斗机30万架次,战略轰炸机2380架次,向越南北方投掷各种型号的炸弹64万吨。美军对越南8年的轰炸中,无数个村庄和城镇化为灰烬,近百万的越南平民在轰炸中丧生。在此期间,30万中国大军活跃在越南北方,他们用高射炮和机枪还击美国人飞机。在连天的炮火中修路、架桥、运送物资,保障北越运输线的畅通。
为打击美国对北约的嚣张气焰,1966年10月,高炮62师奉命赴越参战,主要作战目标是保卫越南的太原钢铁厂和太原发电厂。1967年蒙毅等10名桂林女中学生,以卫红兵的身份被特批随援越部队入越。短短8个月的战争岁月,就此影响了她们的一生。年仅16岁的蒙毅,第一次在战场上感受到死亡原来离每个人那么近。而当年在炮火中奋战的战友,是没有时间去考虑生与死的问题的。战争是残酷的,女兵蒙毅对战争的记忆,还有部队驻地附近那些埋葬战友的灵山墓地,至今刻骨铭心。那些鲜活而年轻的生命转瞬即逝,在战火纷飞的越南战场上,生命显得刚强又脆弱。
她记得第一次去墓地,只有几个坟茔,当她们准备回国时,来这里与战友们做了最后的告别。那是生与死的告别,也是中国与越南远隔千山万水的告别,墓碑下躺着的全是中国军人,坟茔已经从最初的的几个变成了一大片。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那些痛失了亲人的家庭,他们无从知道自己丈夫、兄弟、儿子战死在何处,埋葬何地,魂归何处?他们的亲人从一开始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在他们死后也没有办法得知该去哪祭扫?
40年来在苍松翠柏之间,烈士们的坟墓默默地伫立在越南这片土地上,似乎被一起埋葬的还有他们烈火中的青春故事。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对他们的惦念和牵挂其实从未中断过,有许多人一直在寻找机会到越南为烈士们扫墓。其实对战士们来说他们不怕牺牲,但害怕被遗忘,这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引用自己父亲,当年形容二战老兵心境的一句话。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关于上世纪中国军人的相关历史资料少之又少,许多老兵从越南战场上下来回国不久就退伍了,融入到了各行各业当中,把战场上的生生死死的回忆,也深深的埋葬在了心底。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有关青春,有关生命,有关友谊的记忆也被重新点燃。
40多年后当这些人再说起战友的往事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他们都能准确的描述出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经历过战火的人才懂得生命是有多么的珍贵。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对战友的思念变得越来越浓烈。在蒙毅心里一直有一个心结,曾经有一个小战士至今令她记忆犹新。当时在越南条件特别苦,因为部队有纪律不能打听男兵的姓名,所以她一直不知道那个小战士叫什么。她记得第一次到小战士连队演出时,小战士问他们女兵喜欢吃什么?蒙毅那时还小,只有16岁,便告诉小战士她喜欢吃糖。等第二次她再到小战士连队演出的时候,小战士拿出了一盒糖,用午餐肉罐头盒装着,盖子上全是泥,蒙毅猜测可能是为了防止美军轰炸,小战士把糖埋在了地下,等她们去的时候才挖出来准备给女兵们吃。可打开盒盖的时候,糖全都融化了,看到糖已经融化,小战士当时就哭了。她曾问过这个不到19岁的小战士怕不怕牺牲?小战士毫无惧色的告诉她不怕。蒙毅未曾想到这个勇敢的小战士,会为了一盒融化了的糖而哭泣,而这一次,竟是蒙毅与这个小战士的最后一次见面。
等蒙毅再去演出,问到这个给他糖的小战士时,现场没有人再说话,空气也似乎被冻结了。尽管没有人告诉她什么,但她已经从凝固的气氛中猜到小战士牺牲了。40年来她一直想要知道,这个小战士的名字,想要知道埋葬他的墓地,这成为了蒙毅重返越南旧战地的重要原因。
从1965年到1973年,中国共派出32万部队帮助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期间有1430名官兵牺牲在越南的土地上,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就地安葬这些烈士。直到今天,他们仍旧守在异乡他国他们为之战斗过的地方。
时间来到90年代,当年战友们一起去了越南,如今活着的人们已经子孙满堂,那些曾经的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异乡他国,这让活着的人们更加思念曾经的战友现在怎样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越关系恶化,直到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彼此间的互动和交往才逐渐展开。抗法时期中国牺牲了16名军人,抗美时期牺牲了1430名军人,有详细记载的只有700多名。在这700多人里面,不满18岁的烈士有4位,18-25岁的烈士79%多一点,26-35岁的占了不到20%。当年他们在战场上的辛苦,所遭受的磨难,常人根本无法想象。曾经他们为了中越友谊,为了保卫异国他乡的越南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但他们在异国他乡躺了40多年,没有人去看过他们,每每想起这些,蒙毅心里特别难过,她觉得这些战友不该被遗忘。
于是老兵蒙毅和谢雄威承担起了这些本不该她们做的工作,开始留意收集中国军人在越南墓地的情况,并把烈士墓碑的碑文做成照片,一旦有烈士家属寻找她就会把这些照片发给他们,让他们辨别确认。
2000年以后,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越南成为可能,蒙毅马上向遍布全球的战友发布倡议,决心在有生之年重返战地,并发起寻找烈士亲人的活动。1967年牺牲在越南的烈士张国珍,他的亲人在4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不知道他埋在何地。他的母亲,那个在自家田地里哭喊着询问儿子死在哪里的母亲,在病危期间未尽的心愿就是给儿子扫墓。
2005年蒙毅去了越南中国烈士陵园,直到这时张国珍的妹妹才得知哥哥牺牲在了越南。2007年张国珍的妹妹与数十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兵们,远赴千里来到了越南太原市灵山烈士陵园。
这里埋葬着援越抗美高炮62师的全部83名烈士,这也是异国埋忠骨的83名烈士,第一次与他们的亲人重逢。姐妹俩40年来第一次触摸到哥哥的墓碑,姐妹俩伏在哥哥的墓碑上,撕心裂肺失声痛哭拉都拉不起来。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希望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让他们不要成为被遗忘的人。
在这次祭扫中,蒙毅也终于知道了那个小战士的名字叫做雷鸣。看到雷鸣的墓碑,蒙毅眼前再次浮现出了雷鸣笑容灿烂,给她们递糖的情景。如今,随着条件的成熟和蒙毅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战友和烈士的亲人来为这些牺牲的战士扫墓。有的人拿着棉签蘸纯净水,为战友一点一点擦拭墓碑,言辞之间,你根本想象不到这些人是在跟一个听不到的人说话,更像是老友之间的家常叙旧。其中郑若杜烈士的遗孀杨淑贞让蒙毅特别感动,当时白发苍苍的杨淑贞拿水一点一点把丈夫的墓碑洗干净后,又顺着墓碑一寸一寸的抚摸,抚摸到最后老人再也控制不住,便颤颤巍巍俯下身子亲吻了丈夫的墓体,我们无法想象这几十年间,连亲人葬身何处都不知道,对这些英雄的家人是怎样一种煎熬?
现在,随着中越关系的友好往来,坐落在越南土地上50多座中国军人烈士陵园,也结束了以往的孤寂和冷清,前来悼念和祭扫的人越来越多。而40多年前32万中国将士,把他们最宝贵的年华和青春挥洒在了越南的战火前沿。40多年后,1400多位中国烈士长眠在异国他乡,依旧用他们的忠诚捍卫着这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无论如何这些战火中的记忆,不该被忘却,但愿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以英雄般的礼仪迎接更多的他国忠魂魂归故里,让英雄们得到应有的仪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