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丽想撕掉喜剧标签,当刘伟强离开警匪战场,当惠英红成了包租婆,当朱亚文穿上了香港警察制服——这部集结顶级阵容的五一档头牌,又是当下市场最受欢迎的女性励志题材,本该吃尽“五一档”+“母亲节”的档期红利,却把真人真事拍成了大型品牌宣传片。观众期待的现包现煮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结果端上桌的却是微波炉叮了三分钟的速食产品。
客观地说,影片前半段拍得市井烟火气十足:尤其是初登港岛的劏房戏,活脱脱一部《七十二家房客》温情版,细腻而有生气。惠英红看似刻薄其实根本菩萨心肠,两个小姑娘在门后偷摸看她房间里的电视,她假装不察觉挪了挪身又掐灭了烟。为养女儿臧姑娘一日打三份工凌晨四点出门,裁缝特地开了自己在走廊的灯。被生计逼作暗娼的金太太拉着女孩儿的手,小心翼翼护着她们上厕所。臧姑娘想跳楼被糖水伯撞见,他没有自己阻止而是把女儿领上来唱歌又吃糖水的无声关怀……谁能忍住不掉眼泪。
可惜这份滚烫的烟火气,在臧姑娘事业做大后立时偃旗息鼓,独剩惠英红这个包租婆与臧姑娘的友情线也写得越发潦草。
这不只是编剧的问题。导演刘伟强显然也更沉迷于打造港式怀旧橱窗。从大波浪到霓虹灯招牌,从许冠杰《半斤八两》这样的粤语歌曲,到电视上播报的香港回归新闻,时代符号密集轰炸。然而当镜头对准主角“臧姑娘”的人生下半场,却只剩流水账式的发家史——日本客商递名片、上海建厂、洋品牌庆功宴,臧姑娘像游戏NPC般匆忙完成着女企业家的事业线任务。
最致命的是人物弧光断裂。前半段马丽纯凭着包饺子手艺铺面越开越大,这没问题。那么后半段,都已经要做品牌开厂子了,那她是怎么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从两根麻花辫的小芳,摇身一变成了maxmara烈焰红唇、敢叫板外商的女企业家呢?仅凭嘴炮和产品吗?电影没告诉我们。
确实,对比其他品牌,湾仔码头的发家史算得上是时代大浪下的顺势而为,的确也缺少了点商战博弈、家族纷争的火药味儿,但总归不会是一马平川、乏善可陈的走马灯吧?只可惜,这些内容被极限压缩,令女性成长成了“无根之萍”。
也能理解主创的难处。当马丽饰演的“水饺皇后”与真实原型名字一字不差,当“湾仔码头”招牌反反复复被特写时,观众终于确认:这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付费品牌广告。真实故事里一定没有戏剧高潮点吗?我看未必。可惜创作者既不敢触碰人物棱角,又无力构建戏剧冲突,最终把这么好的女性励志传记,熬成了一锅温吞鸡汤。
五一档期与母亲节的两大热灶,终究没能焐热这锅夹生饺子。当影片中臧健和在上海建厂仪式上说出“要把妈妈的味道传承下去”时,银幕内外都陷入了沉默——真正的"狮子山下精神",成为了臧姑娘没能包进饺子的那枚硬币,永远的留在了劏房的案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