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近日,广州市广东音像城清退工作的进行,引发众多乐迷关注。当年,这里曾见证了音像民营企业的崛起,见证了广东乐坛的黄金时代。在华语流行音乐的时间长河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疑是广东乐坛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小芳》《弯弯的月亮》《爱情鸟》等歌曲,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海内外,久唱不衰。作为那个辉煌时代的构建者和见证者,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终身荣誉主席、著名词曲作家、音乐人陈小奇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分享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音乐往事。


陈小奇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

“时代风口”

各方面合力铸就乐坛辉煌

“那个时代,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风口,这个时代的风口被我们赶上了。”陈小奇感慨道,“广东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政策,成为这股音乐浪潮的前沿阵地。正好那时候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还有唱片公司、电台等等,几个方面的合力,才有了当年辉煌的广东乐坛。”


20世纪80年代,陈小奇在录音棚。

1978年,广州出现了音乐茶座,这一新兴的音乐表演形式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舞台,也标志着广东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开端。“音乐茶座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场音乐吧,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乐队、歌手等等这样一些表演,而且可以商业性地去演唱这些流行歌曲。这在那个时代来说,算是得天独厚。”音乐茶座中的商业性演唱,让流行歌曲走进了大众生活。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内地第一家立体声唱片公司,也是从一开始就制作、发行流行音乐的音像公司。

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陈小奇正式踏入中国唱片界,原本打算成为一名诗人的他,误打误撞成了流行音乐词人。当时的广东原创音乐,在陈小奇之前已有先行者,但真正对广东原创音乐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是1985年举办的“红棉杯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这是内地第一个流行音乐大赛。陈小奇回忆:“那次比赛要求全部用原创歌曲,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出版的大多是填词歌曲,对国内原创歌曲兴趣不大。这次比赛,挖掘出了一批优秀的原创歌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后唱片公司才逐渐开始采用原创歌曲。”


1993年,陈小奇(左)与歌手陈明合影。

1986年,广东电台创办了全中国第一个歌曲排行榜——《首届广东十大广播歌曲“健牌”大奖赛》,排行榜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原创音乐的发展。“排行榜只接受原创歌曲参赛”的要求,使得唱片公司、电台和音乐比赛对原创歌曲的需求大增,激发了广东音乐人的创作热情。一批优秀的音乐人如陈小奇、李海鹰、解承强等著名词曲作者纷纷涌现,为广东乐坛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廖百威、陈汝佳、杨钰莹、李春波、甘苹、陈明、林依轮、高林生等一大批歌手在广东出道,成了内地流行乐坛的第一代明星。

歌手“造星”

提前市场“半步”布局

创作之初,陈小奇和他的音乐同行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创作有品位、有文化含量的歌曲。“在那个年代,流行音乐被视为靡靡之音,备受争议,甚至连名字都从‘流行歌曲’改为‘通俗歌曲’。我们希望通过创作更有文化内涵的歌曲,改变大众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他的代表作《涛声依旧》,就巧妙地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如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化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范例。


2004年,陈小奇(左)与歌手杨钰莹合影。

随着音乐产业的发展,陈小奇意识到单纯的词曲创作不足以推动歌手和音乐作品的长期发展。“以前,唱片公司都是找个人来录音,录完音以后把唱片发行了就完了,大家就拜拜了,没有一个长期的东西。我觉得没有一个长期规划的话,很难把歌手真正推出去,也不利于公司唱片的发行。当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了,他们也是学日本、学美国,那我们也可以学。可以自己来‘制作’歌手,以歌手来推动整个唱片的销售。”

1992年,陈小奇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了企划部,签约了甘苹、李春波、陈明、张萌萌等歌手,1993年调任太平洋影音歌手总编辑、副总经理之后,又签约了光头李进、廖百威、陈少华、伊扬、山鹰组合、火风等多位歌手,开启了音乐制作的新征程。从词曲创作起步,逐渐转型为音乐制作人,这一转变不仅是身份的变化,更是陈小奇在流行音乐理念方面的深化。在歌手“造星”方面,他认为,每个歌手都需要有清晰的定位,这一定位要综合考虑歌手的个人特点和市场需求。“每个歌手该走什么路线,这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定位和市场定位来确定的。个人定位主要看歌手的声音条件和演唱特点,这是很难改变的基本面,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市场定位则要研究当下市场的需求,老百姓喜欢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2012年,陈小奇(左)与歌手甘苹合影。

于是,陈小奇将甘苹定位为“邻家小妹”,主打亲情牌,为此创作了《大哥你好吗》,问寒问暖的歌词搭配甘萍的独特嗓音,一经推出便风靡90年代,经典旋律至今难忘;他保留李春波质朴的风格,将其定位为“民谣歌手”,《小芳》的成功让李春波一夜成名;陈明则是“都市化女人”,演唱摇滚与情歌结合的歌曲,《相信你总会被我感动》《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天使飞进你梦里》《仙乐飘飘》四张专辑奠定“南国歌后”地位。

“每个歌手的定位都不是随意确定的,都要反反复复去对比、去思考,他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更适合这个市场。而且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今天流行这个东西,明天又流行另外一种东西,我们都得去研究。”陈小奇及所在的企划部、公司编辑部等团队会花费大量心思,以达到提前市场“半步”的布局。“我们会开很多会进行讨论,研究市场趋势,预测大众的喜好,争取提前半步引领市场。”这种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心策划,使得他们打造出了众多成功的歌手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也让广东乐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2 年,陈小奇(右)与歌手容中尔甲合影。

开放心态

“塔尖上一定有好东西”

经典作品的产生,也离不开音乐制作人们的匠心精神。陈小奇回忆说:“我们那个时代,都是我们自己去想,要写什么写什么,没有任何功利。当时写歌也没多少钱的,甚至很多都是白白送给别人唱。”

当时,包括陈小奇在内的广东一批音乐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作品,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一首歌曲在正式制作之前,会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力求做到最好。“我们会愿意花几个月时间去打磨一首歌,愿意花心血去改。像《涛声依旧》,我改了两三个月,当时不着急拿出来,总想着我能够做到最好,尽量把它做到最好才拿出来,我们不着急。”

正是这种对音乐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得广东乐坛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跨越了几十年的时空,至今依然能打动听众的心。有年轻网友重新翻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典歌曲时,表示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


2012年,陈小奇(左)与歌手林萍合影。

陈小奇直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那些歌曲,很多中老年人都听不习惯,连我都不太习惯了,但这没办法,是时代变化造成的。加上现在网络音乐时代、数字音乐时代,需要有这种快餐的文化。我听过一个数据,说现在的音乐平台每天要推出20万首新歌,一年下来几千万首新歌出来,那么他们只能是赶时间、赶风口,看到有什么热点赶快就出来,先打的是时间效应,尽快推出来,所以没有时间去琢磨一首歌曲。”

对于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神曲”、网络歌曲等,陈小奇保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认为不能以偏概全地去抵制、去否定。“任何类型的歌曲,它就是一个金字塔,塔尖上一定有好东西,塔座上肯定有很多‘垃圾’。我们不能逮住‘底座’就去攻击它,尤其在刚刚兴起的时候,就一大板砸下去,那之后怎么发展?”陈小奇将网络歌曲定位为“都市原生态”,“这种原生的为什么不能让它存在呢,慢慢积累下来,总会有好东西出来。”

近年来,音乐选秀节目的火爆,也推动了音乐生态的变化。在陈小奇看来,“超女”“好声音”“歌手”“浪姐”等音乐节目的出现,是社会需求的体现,总体上反映了当下受众对歌手和歌曲的喜好,对音乐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他也特别提醒年轻的音乐创作者,要怀着一种“创造经典”的创作姿态来进行词曲创作,“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写出的歌曲都是经典,但如果创作时你没想过要把它打造成为经典的话,你肯定写不出经典的东西。一辈子总得写几首自己很满意的东西,不然等自己最不喜欢的歌曲火了,你多尴尬。为什么不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推出去呢?!”

两千余首作品问世,约200首作品分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金鹰奖”“中国十大金曲”等各类奖项的陈小奇,至今仍在保持音乐创作。“以前唱片公司的需求量很大,每年都要写一两百首歌曲,我的2000多首作品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的,唱片工业凋零后就写得少了。现在主要写城市歌曲、企业歌曲,这种作品必须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文学概括能力,我们写的话会更有优势,也算是我们这代人的‘音乐自留地’吧。”


2012年,陈小奇(左)与歌手光头李进合影。

对话

封面新闻:随着时代的发展,您对“流行音乐”的定义有变化吗?

陈小奇:整个社会包括很多高校老师,都对流行音乐进行过研究,2008年我也曾写过一本《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文化》,是对话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当时我对流行音乐的整个定义就是一个学术概念。“流行歌曲”是一个以流行唱法为标志的演唱方式,不能用民族唱法来唱,也不能用美声来唱,必须要纯粹的流行唱法去演唱。然后它的伴奏是那种电声为主的,用迷笛(MIDI)音乐这种东西来制作,甚至直接用电子乐队四大件来伴奏。也可以用管弦乐来伴奏,但肯定不是主流。在形态上,流行音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节奏。在内容上,虽然也有主旋律的题材,但更多地关注草根、个性的表达,追求个体化价值的体现。

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跟我争论,说只要是流行了的歌曲就应该叫“流行歌曲”,我说那肯定不行,那叫“流行的歌曲”。“流行歌曲”是个学术概念,而“流行的歌曲”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概念。原生态的民歌、戏曲都曾经很流行,难道都叫“流行歌曲”?

封面新闻:因为一些网络歌曲的流行,也会出现“唱衰”音乐的声音,您怎么看?

陈小奇:我们写歌肯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创作,至于别人怎么看,这是别人的事情。现在网上很多流行歌曲,潜意识里也是按照“流行音乐”去写的,写的都是个体的感觉。传统歌曲写的都是“我们”,但流行歌曲写的都是“我”,就是一种个体体验。比如你失恋了,那你就写一个失恋的歌,这个失恋是你个人的一种痛苦;你很幸福,也是你个人、个体的幸福,但这种个体的痛苦和幸福本身,会折射出大众的痛苦和幸福。其实痛苦和幸福并不抽象,因为它必须通过每一个个体来呈现。那么大家就会把人类的喜怒哀乐通过流行音乐表现出来。艺术有四大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宣泄功能以前一直都没被大家重视,更多是强调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宣泄功能非常重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唱唱歌,一唱一吼,不就宣泄出来了?心态就平衡了,社会不就和谐了嘛。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宽容的音乐环境,这个音乐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封面新闻:对于年轻的音乐创作人,有哪些创作建议?

陈小奇:我觉得所有人都可以放手去进行创作,首先就是做什么东西,你自己得有兴趣、得喜欢,不喜欢你肯定做不好。所以你喜欢什么东西,你就可以去做什么东西,不要受约束,自己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呢,在创作的时候能够尽量静下心来,把每一句歌词上的每一个字,包括旋律里边每一个乐句,还有编配等等,都精细打磨出来。不要着急拿出去,至少自己觉得满意了,再拿出去。

图据受访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