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2025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市推荐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29名、广东省先进工作者3名,其中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党委副书记刘桂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这一荣誉,是对她扎根乡村6年,带领村民振兴瑞岭盆景产业、重塑"国礼盆景"荣光的褒奖。从外贸白领到乡村干部,她用青春和汗水,奏响了"小盆景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之歌。


放弃繁华

返乡挑起振兴重担

刘桂秋出生于1988年,谈及来到农村基层扎根的原因,她告诉记者,这一切均源于对盆景的喜爱。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事业蒸蒸日上。在这期间她交了个瑞岭的男朋友,她现在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跟男朋友回瑞岭,那些形态各异的盆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爱不释手,结婚后,接触盆景的机会更多,对盆景的热爱也与日俱增。


而彼时的瑞岭村却因历史原因,被列为广州市挂牌督办的软弱涣散村,年轻人大批外流,有着"古、奇、清、秀"特色的瑞岭盆景,因村民以种植地景桩头为主,生长周期长、市场话语权低,面临技艺传承断代的危机。

2019年,时任瑞岭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李后信拿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找到了她,跟她描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探讨瑞岭盆景的发展之路,动员她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喜爱的盆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怀着对盆景的热爱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刘桂秋毅然放弃了城市的工作,以聘用干部的身份加入瑞岭村委,成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她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产业的困境,更是百年来手艺人的期待——如何让"国礼盆景"重拾荣光,让村民端稳"产业饭碗",成为她扎根乡村的初心。

破局创新

激活产业发展引擎

组建合作社:攥指成拳聚合力

2019年12月,村党委决定成立广州瑞岭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刘桂秋主动请缨,成为首批推动者。当时,老一辈"盆景人"对合作社模式心存疑虑,年轻人也因看不到前景不愿返乡。她带着政策文件,挨家挨户走访,用"三顾茅庐"的耐心,向村民描绘"抱团发展"的蓝图:"单打独斗卖树胚,不如联合起来创品牌,咱们的盆景有历史、有特色,缺的就是拧成一股绳的劲儿!"

在她的努力下,小户散户逐渐加入合作社,2019年至今,合作社先后获评"广州市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入选"省级标杆合作社",成为"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广州市唯一入选案例),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的蜕变。

建设大师园:筑巢引凤育人才

产业要升级,人才是关键。刘桂秋深知,瑞岭盆景要突破"种桩卖桩"的低端模式,必须提升技艺、打造品牌。2020年,村党委启动"岭南盆景大师园"项目,计划打造集展示、培训、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然而,项目选址的土地已被村民承包种植苗木,离合同到期还有3年,收储工作一度遇阻。

面对村民的顾虑,刘桂秋多次上门沟通,终于在一次走访中得知,村民担心苗木滞销影响收入。她立即协调村两委,一方面帮助联系苗木收购渠道,另一方面争取合理经济补偿。经过不懈努力,土地顺利收储,"岭南盆景大师园"拔地而起。如今,这里已成为行业标杆,累计举办4届盆景艺术节、5届岭南盆景技能大赛,促成交易额超亿元,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聚焦瑞岭。

为了培育本土人才,合作社与广东省盆景协会合作,开创"盆景大师驻村"模式,先后邀请近60名国家级、省级大师进村,手把手指导村民。2021年至今,19名村民从"种植能手"蜕变为"乡村工匠",17人获评"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瑞岭盆景的技艺传承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守初心

深耕细作赢民心

在村委工作的日子里,刘桂秋始终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为了说服年轻人返乡,她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讲述乡村振兴的机遇:"外面的世界再大,也不如家乡的盆景有根。"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年轻人回到瑞岭,从事盆景直播销售、开班教学,成为产业新生力量。

针对村民技能提升需求,她组织近300名农民参加花卉栽培考核,2000人次参与轮训;2023年,她牵头推动11名村民通过“广东省乡村工匠(传统工艺品工艺-盆景制作)”职称申报,8人通过广州市乡村工匠评审,让"手艺人"有了更响亮的职业身份。

她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20年12月,刘桂秋当选为瑞岭村党委副书记。此后,她更是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先后参与"粤字号"农产品品牌设计大赛、广州"云上花市"等活动,在"花都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中获"乡村振兴好青年"提名,同时获得“花都区乡村振兴十大讲解员”,“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盆景代言人”。

产业振兴

小盆景撬动大发展

如今的瑞岭村,早已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蜕变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024年,"瑞岭盆景"在中法元首非正式会晤中亮相广州松园宾馆,入选"首批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最受欢迎产品奖",重新擦亮了"国礼盆景"的金字招牌。

路灯亮了,断头路通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直播间里,村民对着镜头推销盆景,订单纷至沓来;大师园里,学徒们围在大师身边学艺,笑声此起彼伏。刘桂秋用6年时间,让曾经没落的"盆景之乡"重现生机,更让村民看到了"靠手艺致富"的希望。

面对荣誉,她始终保持清醒:"乡村振兴不是一人一事的成功,而是全村人的奋斗。"如今,她正与村两委一道谋划新蓝图:对接农林院校开展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培育研究,推动"老手艺+新技术"融合;探索"盆景艺术节+体验"模式,发展沉浸式文化旅游;培养电商人才,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拓宽市场……在她眼中,瑞岭盆景的未来,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产业的升级、文化的传播、乡村的振兴。

从外贸白领到"盆景村官",刘桂秋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将青春热血洒在广袤田野。她是产业创新的"破风者",更是乡土文化的"守望者",用一盆盆盆景,栽下希望的根,撑起共富的梦。正如瑞岭村村民所说:"她带来的不仅是合作社、大师园,更是让我们相信,家乡的土地能长出金疙瘩,老手艺能过上新生活。"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刘桂秋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怀揣热爱、扎根基层、敢于创新,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更加绚烂的振兴画卷。

来源:花都区总工会

编辑:穗琦

复核:龚耀东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内容推荐

“花都发布视频号”内容推荐

“花都两会”系列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