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烟雨润丝竹,海上弦音续文脉。这个“五一”小长假,上音将呈上你想要的文化假日。“金声玉律承古韵 非遗丝竹启新章——上海音乐学院非遗专题展”5月1日起亮相上音城市音乐会客厅,这是学校持续推进高质量校园开放的又一生动呈现。




此次亮相的上音非遗专题展以音乐为舟楫,载着千年江南的文化基因驶向我们。展览分为8大版块,在这里,既有古琴艺术、江南丝竹的清雅婉转,又有浦东琵琶、竹笛艺术的雄浑激越,既见孙文明二胡艺术的悲怆诗性,亦闻浙派古筝的文人风骨,从瀛洲古调的工尺谱韵到古琴斫制的匠心独运。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直以来,上音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为更好推动非遗工作,学校以民族音乐系为非遗工作建设主体,尤为注重民族器乐非遗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非遗市属保护单位,学校现有“广陵派古琴艺术”“浙派古筝艺术”和“古琴斫制技艺”等3项非遗项目。除此以外,还有其他4位非遗传承人,分别负责“孙文明二胡艺术”“江南丝竹”“浦东琵琶艺术”“瀛洲古调”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9年以来,上音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及上海非遗中心合作,开展了多项“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


此次非遗专题展由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民族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图文并茂、传承融合,展览充分体现出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研培工作,以及进一步提高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及学员的表演、传播与传承能力。


当广大市民、上音师生在古琴艺术、孙文明二胡曲、浦东琵琶艺术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瀛洲古调、浙派古筝里聆听古风遗韵,古琴斫制技艺走进音乐课堂,竹笛教学体系完成数字化建档,江南丝竹通过跨界创作焕发新生……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动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传统与现代的和鸣,将谱写出更为动人的时代乐章。

来源:东方乐器博物馆、民族音乐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

编辑:肖阳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