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艰苦边远地区却陷入了人才流失的困境。尽管国家接连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试图为这些地区注入人才活水,但受制于地理区位与资源条件,人才外流、储备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破解这一困局,不妨以情感为纽带,唤醒本土人才心底的乡愁记忆,让乡愁成为人才归乡的 “引力波”,搭起游子归乡的连心桥。
乡愁基因藏血脉,情感密码启归程。乡愁是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密码。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千古绝唱,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深情诉说,乡愁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对于在外漂泊的本土人才而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承载着童年的欢乐、成长的足迹和亲人的牵挂。这份乡愁,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也是吸引他们回归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家乡以 “情” 相邀,唤醒他们的乡愁记忆,便能点燃他们反哺家乡的热情,让他们愿意将个人的发展与家乡的建设紧密相连。
深挖乡韵传暖意,厚植乡情解烦忧。唤醒情感共鸣,需要让本土人才感受到家乡的温度与诚意。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深入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拍摄宣传片、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将家乡的独特魅力呈现在游子眼前,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例如,贵州黔东南地区通过举办苗年、侗年等传统节日活动,邀请在外人才返乡参与,让他们在熟悉的民俗文化中重温家乡记忆;另一方面,要主动关心在外人才及其家人,帮助解决留守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当家乡成为他们情感上的寄托、生活中的依靠,人才自然愿意回到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量身规划筑舞台,革新机制展宏图。搭起游子归乡的连心桥,还需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艰苦边远地区要立足自身特色与发展需求,为归乡人才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比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鼓励归乡人才投身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让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得到认可和重用。只有让人才看到家乡发展的希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才能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真正成为家乡建设的主力军。
唤醒情感共鸣,搭起游子归乡的连心桥,不仅是解决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困境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当每一位游子都能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归来,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这片土地,艰苦边远地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