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现的海面上,一群海豚轻盈跃出水面,银灰色的背鳍在“浚洋1”轮舷侧划出优美的弧线。“老朋友又来了!”值班驾助张昊宸放下望远镜兴奋地望向海面挥手。在马尔代夫Maadhoala旅游岛酒店开发项目的海上施工现场,这群海洋精灵已成为中交建设者最熟悉的“监工”。



距离维拉纳国际机场西南17公里的海平面上,“浚洋1”正为Maadhoala旅游岛酒店项目编织着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双重经纬。这个需要精准输送87.62万立方米回填砂的工程,不仅考验着世界级疏浚船舶的硬核实力,更演绎着中交建设者守护蔚蓝家园的温柔匠心。该项目不仅关乎当地旅游发展,更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使命。当“浚洋1”的耙头探入印度洋碧波之下,建设者面对的不仅是复杂的水文条件,更有对海洋生态的庄严承诺——海豚族群依赖声波交流,施工噪音可能扰乱它们的生存节律;脆弱的珊瑚生态系统更经不起悬浮泥沙的侵扰。

面对生态敏感区的特殊考卷,“浚洋1”化身智慧与温度兼备的海洋守护者,针对海豚依赖声呐交流的特性,船舶创新采用“环境友好施工模式”: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关注海豚的活动情况,采取了多项低噪、低震技术措施。针对优化船位调整,施工前提前规划,减少侧推器和车舵频繁调整带来的水体扰动;装配低噪声设备,优化施工流程,最大程度降低海洋噪音污染;通过船员巡查和科技监测结合,实时掌握海豚活动情况,必要时调整作业安排。这些细致入微的环保措施,将施工对海豚生活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海豚朋友如约而至,它们的身影成了“浚洋1”作业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是人类与海洋生灵跨越物种的绿色约定。

在珊瑚丛生的生态保护区,“浚洋1”的环保匠心化作层层守护:项目团队在施工水域设置多层防污帘,物理隔离施工区域,防止悬浮物扩散;“浚洋1”优化尾水排放路径,通过科学计算,调整排放方向和流速,延长沉淀时间,降低悬浮物浓度,同时开启环保阀、加装U型溢流环,减少扰动,提升泥沙沉降效率;无人机巡查、水质取样、潜水观察等构建智能监测系统,让珊瑚的“健康指数”实时跃动在屏幕上。

当暮色为印度洋披上金纱,“浚洋1”仍在续写环保创新的篇章。施工现场及船舶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所有废弃物集中处理,实现零污染排放;“浚洋1”充分利用主机余热制备淡水,减少对当地淡水资源的依赖;现场照明及锚艇供电采用太阳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吹填管线选用耐用易维护的环保材质,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



如今,项目已顺利完成全部围堰施工。阳光洒落,水面依旧碧蓝如洗,鱼儿自在游弋,海豚悠然嬉戏。未来,当游客漫步在生态度假岛上时,他们脚下不仅是中交人筑就的精品工程,更是一个关于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丽故事。这片海洋,不仅因基础设施建设而焕发新机,也因环保施工而生机勃发,一曲动人的蔚蓝交响正在持续谱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