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还是没能扛住,美乌签订矿产协议,泽连斯基疯狂挑衅普京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终究没能扛住美国的压力。5月1日,乌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争议数月的《美乌重建投资基金协议》,这份被外界称为“21世纪资源掠夺模板”的协议,将乌克兰的稀土、石油、天然气等战略矿产开发权拱手让给美国。而就在协议落笔前,泽连斯基还试图通过“暗示袭击红场阅兵”的挑衅言论转移矛盾,但这场政治豪赌,最终让乌克兰彻底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一、矿产协议:披着“平等”外衣的城下之盟


根据协议内容,美乌将共同设立“重建投资基金”,乌克兰需将未来新矿产项目收入的50%注入该基金,而美国则承诺通过技术、资金支持“帮助乌克兰重建”。表面上,协议强调“平等伙伴关系”,乌克兰保有资源所有权,但实则暗藏杀机:

美国独占开发特权: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将主导基金运作,优先开发稀土、锂、钛等战略矿产,这些资源直接关系美国军工、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安全。

安全保障成空头支票:协议仅模糊提及“支持乌克兰和平努力”,但特朗普早已明言“不会提供安全保障”,甚至要求欧洲接手烂摊子。

乌克兰经济命脉被锁死:未来十年基金收益不得分配,全部用于美国主导的“重建项目”,实质是将乌克兰资源收益转化为美国长期控制乌经济的杠杆。

连《纽约时报》都直言,这像极了“殖民时代的贡品协议”,而泽连斯基政府却将其包装成“战后复兴的曙光”。


二、泽连斯基的“双面战术”:对内硬刚普京,对外跪迎美国

协议签署前,泽连斯基的“疯狂操作”堪称政治行为艺术的巅峰:

挑衅普京,炒作“袭击红场阅兵”

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前夕,泽连斯基公开宣称“俄罗斯需要担心阅兵能否举行”,乌议员更扬言“拥有袭击莫斯科的武器系统”。尽管俄方斥责其“策划恐怖袭击”,但分析认为,此举实为转移国内对矿产协议的愤怒,塑造“抗俄硬汉”人设。

对美妥协,上演“白宫屈辱剧”

早在2月,泽连斯基访美时便因协议条款与特朗普激烈争吵。美方曾要求乌方偿还5000亿美元“援助债务”,甚至威胁切断“星链”支持,最终迫使乌克兰放弃安全保障诉求,接受资源让渡。就连法国媒体都嘲讽:“泽连斯基在白宫的表演,不过是跪着讨价的最后挣扎。”


三、乌克兰的困局:资源卖光,主权丧尽

这份协议的签署,彻底暴露了乌克兰的三大危机:

1. 沦为“资源殖民地”

美国对乌克兰稀土的渴求远超“援助回报”。F-35战机、电动汽车电池等核心产业高度依赖稀土,而乌克兰的未开发矿藏恰好填补美国供应链缺口。协议签署后,美国企业将长驱直入,而乌方连矿区安保都可能依赖美军。

2. 主权被双重撕裂

俄罗斯控制乌东矿产富集区,美国攫取中西部资源,欧盟也在虎视眈眈。法国已提出“用武器换矿产”,德国则暗中推动欧盟版资源协议。乌克兰领土尚未统一,资源先遭瓜分,所谓“主权”早已名存实亡。

3. 民意反噬与政权危机

乌民众怒斥协议是“卖国条约”,最高拉达(议会)也放话“不保证通过后续条款”。若未来美国未能兑现经济承诺,或俄乌冲突再度升级,泽连斯基政权恐面临崩塌风险。


四、国际博弈:谁在偷笑?谁在哭泣?

- 美国赢麻了:以“重建”之名控制关键资源,削弱中国稀土供应链优势,同时将欧洲绑上抗俄战车。

- 俄罗斯冷眼旁观:普京一边加强红场阅兵安保(被曝穿防弹背心),一边嘲讽:“基辅的表演,不过是西方提线木偶的滑稽戏”。

- 欧洲陷入分裂:欧盟虽口头支持乌克兰,却因资源争夺与美国暗生嫌隙。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更公开“打脸”欧盟,出席红场阅兵,凸显东欧国家对美乌协议的不满。

结语:乌克兰的“国家自杀”何时休?


从“欧洲粮仓”到“大国棋盘”,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始终未能认清:地缘博弈中,小国的生存之道绝非在强权间左右横跳。泽连斯基的“硬汉表演”或许能短暂煽动民族情绪,但资源卖光、主权丧尽的乌克兰,未来只能在美国的账簿和俄罗斯的炮火中继续沉沦。

这场“矿产协议”的终局,或许正如俄媒嘲讽的那样:“当基辅为聚光灯欢呼时,红场的礼炮早已为新时代的殖民者鸣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