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萦绕、陶韵悠长。4月27日,“当下之迹——燕守谷书法篆刻展”在 北京 杏坛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由中国职工书画院院长王登科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崔志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岳黔山,韩国书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金熙政,北京杏坛美术馆馆长黄和平分别致辞。燕守谷致答谢词。
展览展出燕守谷70幅书法作品与20组陶印篆刻作品。燕守谷作为当代知名书法篆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摒弃了对于“过去”的追忆与“未来”的焦虑,将全部心力倾注于当下。他以笔墨触摸时光结晶、以刀刃劈开混沌,努力将刹那的感悟凝固为永恒的艺术表达。
展厅场景
其书法展现出对当下心境的精准捕捉,笔墨之间枯润相生,刚柔并济,既有传统书法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陶印篆刻别具一格,被戏称为“守谷削泥”,每一方印章都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思考,每一道线条都蕴含着对当下的深刻领悟。
展厅场景
展览现场书法墨迹与陶印篆刻交相辉映。愿这些墨痕与印迹,成为照见你我本心的时空棱镜,让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开启一场关于时间、存在与当下的深度对话。
展厅场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8日。
展厅场景
· 展览序言 ·
时间在刀锋与笔尖坍缩为墨迹,刹那在陶泥与宣纸上凝结成永恒。
“当下之迹”,是一场关于存在的篆刻实验,亦是一场与时间对峙的书法修行。
此次展出的70幅书法、20组陶瓷印,皆诞生于刀刃劈开混沌的瞬间。当毛笔触纸、刻刀入泥的须臾,所有关于“过去”的追忆与“未来”的焦虑,皆被锋刃斩断,唯留此刻的心跳震颤于线条的枯润、陶泥的气脉之间。这些被戏称为“守谷削泥”的陶瓷印痕,既非金石永固的执念,亦非流沙易逝的喟叹,它们是窑火中重生的琥珀,封印着泥胎从柔软到坚硬的觉醒时刻。
展厅中,陶瓷印蜕被刻意放大至墙体尺度,墨迹飞白与釉色开片交织成星云坍缩的轨迹。观众穿行于陶泥的呼吸场域,或可触摸“临在”的量子态——当指尖掠过某道窑变裂痕时,当你的目光驻留于某道裂帛般的笔触时,那个被火焰固化的当下将在共振中重构为属于你的时空坐标。
杏坛美术馆的阳春三月,注定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觉醒仪式。这里没有需要破解的艺术密码,只有等待被认领的当下切片。愿这些带着体温的墨痕与泥痕,成为照见你我本心的时空棱镜。
· 作品选登 ·
《 入定》33cm×24cm
《 道心清》66cm×33cm
《无垠》130cm×17cm
《 华嵒题画诗》130cm×32cm
《抱林乐琴联》180cm×36cm×2
《 溪居清旷》36cm×25cm×4
《 秋水野航联》99cm×17cm×2
《 刘禹锡乌衣巷诗》210cm×42cm
《 石涛诗》178cm×48cm
《 觉性》27cm×24cm×5
《三千大世界》4.6cm×4.1cm丨2017年
《盼归》6.4cm×6.7cm丨2023年
《日有喜》14.6m×14.6cm丨2025年1月
《无可无不可》4.5cm×4.5cm丨2021年
· 简介 ·
燕守谷
1959年出生,号大明湖客、东圃翁、清溪散人,别署溪村精舍,临沂平邑人。199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并获奖。2005年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2006年移居济南。2011年起以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为己任,恢复重建元代东山书院于蒙山,旨在创造一个艺术交流空间,从此开始山居。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觉察当下,逍遥自主,潜心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