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小时候,总是听大人们在私底下讨论说:“一看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起初,还以为他们只是随口一说,当茶余饭后的一个闲聊话题,或是主观的偏见。
没想到,长大后,观察身边人发现,大人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哈佛研究发现:长大后,越混越好的孩子的孩子,小时候都有共同点
相信大家都听过“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这可不是迷信,而是老一辈的经验之谈。
事实上,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和长大后的成就是有关联的。
哈佛研究发现:孩子近9成的性格、言行习惯和生活态度等,会在7岁前形成。
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卡斯比教授,通过对上千名幼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幼年性格特质与成年后的表现高度一致。
美国心理学协会曾对700名儿童开展了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孩子长大后的成就与童年时期的性格表现存在一定关联。
同时,也有众多研究显示,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3-6岁,7岁前基本定型。
这些研究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1000天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这段时间大脑发育速度极快,会完成约80%的发育,神经元大量连接,形成复杂神经网络。
通俗点讲,就是孩子的大脑发育,性格形成以及各种能力,在小时候已经有一个大概的框架了。
所以,才会有老一辈人看准的说法。
可以理解,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混得好的心情,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小时候的表现,在自己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等回过头来才开始后悔。
对此,哈佛大学曾对上千名成功人士,进行过相关调查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小时候都有一些共同点。
共同点一:会看眼色
会看眼色,懂得审时度势的孩子,其成就真的是不可限量的,同时,识时务,会看眼色也是孩子成长的“加分项”。
姐妹的儿子乐乐在这方面就很有天分,小学竞选班长时,他发现对手人气高、能力强,便转攻学习委员,最后成功当选,积累经验后,到了初中,他如愿当上了班长。
共同点二:习惯先思而后行
《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
心理学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更敢于尝试新事物、接受挑战。
但是研究同时表明,盲目行动而缺乏理性思考的人,成功概率远低于经过审慎分析后再行动的群体。
脑科学研究也证实,孩子在决策过程中积极调用前额叶皮层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由此可见,小时候习惯善于思考分析之后,再行动的孩子,往往将来更有成就。
共同点三:爱阅读
不得不说,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每年看那些高考状元学霸分享经验时,总能发现,这些孩子之所成绩好,和喜欢阅读脱不开关系。
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喜欢阅读的人群在认知能力测试中的得分,比不喜欢阅读的人群要高出30%,并且,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善于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许多功成名就的人,比如雷军、李嘉诚等人也酷爱阅读。
所以,如果孩子从小就爱阅读的话,长大后多半混的不会差。
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切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非常强,此时,家长用心去引导和教育,就能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