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凌晨,乌克兰副总理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传的签字笔照片引发全球关注——这支笔刚签署完《美乌重建投资基金协议 》,而三小时前她刚收到美方最后通牒:"要么签字,要么回国" 。这份协议表面规定美乌各占50%基金份额,但彭博社指出美国实际获得开发铝、石油等资源的优先权,乌克兰则被迫将未来十年新开采矿产收入的50%注入基金 。
协议核心条款显示双方博弈痕迹:乌克兰保留地下矿产所有权,但所有新开发项目必须通过美乌联合基金运作 。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掌控技术引进渠道,这意味着乌克兰重建所需的采矿设备、能源技术将依赖美国供应商 。最受争议的"税收保障"条款规定,基金投资收益在美乌均免税,而乌克兰需从国家预算额外拨款补充基金——这种设计被《金融时报 》称为"用乌克兰人的钱重建乌克兰" 。
签署过程暴露美方强势姿态。2月2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激烈争吵,原因为美方要求用乌克兰矿产抵偿军援债务,乌方坚持必须包含安全保障条款 。此后三个月谈判中,美国先后提出"乌克兰向基金注资5000亿美元""美国拥有100%权益"等苛刻方案,最终版本虽删除债务条款,但保留了"美方可随时中止技术转让"的隐藏条款 。4月30日签约前夜的施压达到顶点,美方临时要求捆绑签署详细执行方案,否则切断"星链"卫星服务——这种手段与2024年逼迫乌克兰接受粮食出口协议如出一辙 。
对乌克兰而言,协议既是救命稻草也是隐患。总统泽连斯基强调该基金"不涉及私有化",但乌克兰石油公司等国企虽保持国有性质,其新项目必须引入美国资本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资金链:乌克兰2024年矿产收入仅11亿美元,而基金首期需注入50亿美元,这意味着乌方不得不抵押未来资源开采权 。美国承诺的防空系统等援助尚未写明具体交付时间,但协议已规定美企可优先竞标乌克兰基建项目 。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微妙转变:协议特别注明"符合乌克兰欧盟义务",这实为安抚德法等欧洲国家。此前欧盟担心美国独占乌克兰重建市场,如今基金设计允许欧盟企业通过美方渠道投资,这种"美主欧从"的架构可能重塑欧洲地缘经济格局 。俄罗斯外交部迅速表态称该协议是"经济殖民",并警告任何涉及俄控区资源的开发都将被视为挑衅 。
当重建基金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你认为乌克兰能在保持主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复苏吗?欢迎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