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奋进新征程 建功引领区
徐美东:勇攀内镜医学高峰,担当健康中国使命
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能够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徐美东表示,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务工作者肩负的时代重任。
徐美东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
采访徐美东并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了。身为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消化内镜中心和消化内科主任的徐美东,除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外,还保持着每年超千例手术的工作量,而采访就在他两台手术的间隙进行。
“徐氏手术”,探索内镜技术新边界
大学毕业时,徐美东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治病救人。为实现这个愿望,工作四年后,他毅然放弃在家乡徐州的稳定工作,南下攻读上海医科大学外科学研究生学位。机缘巧合,导师姚礼庆教授由于医院发展的需要,担任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因此他也开始跟随导师从事消化内镜的工作。
“当时的内镜中心处于‘三无’状态——无团队、无设备、无课题,发展很艰难。”徐美东并没有因此心灰意冷,而是一边精进自己的外科技术,一边学习全新的内镜技术。
2006年,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引进,徐美东学习并掌握了这项技术,此后便全身心投入消化内镜工作。“不过,传统的ESD手术不是万能的,它并不适用于食管的黏膜下肿瘤。它会破坏食管的黏膜完整性,而食管黏膜一旦被破坏,创面的缝合就非常困难,甚至有时无法完成,这样就增加了消化道瘘与感染的发生率,病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我。”
2010年上半年,国内引进了一种全新的黏膜下隧道技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这一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消化道黏膜下层这一较为疏松的区域作为操作空间,在保证黏膜完整的前提下进行肌肉切除。受到这一技术启发,徐美东就想到,既然可以建立隧道切开肌肉,那是不是也可以建立隧道切除食管的黏膜下肿瘤?由此,他通过几例动物试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可行,遂在2010年下半年发明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这一全新术式。
徐美东在中外专家面前演示手术
2011年在中山医院国际消化内镜学术会议上,徐美东在全世界同行面前演示了这项手术,顿时技惊四座。当时参会的各国专家都认为,这项新技术对于黏膜下肿瘤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项技术也被业界称之为“徐氏手术”。
徐美东清楚记得,那是来自河南的一位男性患者,正值年富力强,因前期开过一次大刀,如果再开大刀,他的后半生也就没有生活质量可言了。受益于这项技术,让这位患者得到新生,并且迎来高质量的日常生活。
如今,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开展STER技术,并被纳入手术目录和医保报销。上万例黏膜下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不仅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节省了国家的医疗费用,成为一项典型的国人发明、普及全国、造福国人的“中国方案”。
“二次创业”,打造学科发展新高峰
2019年,徐美东从中山医院来到东方医院,他将其称为“二次创业”。
在徐美东看来,浦东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医疗卫生事业需要强有力的临床学科,这是他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良好平台。“中山内镜在姚礼庆老师和我们这代师兄弟的齐心协力之下,趟出了一条路。这条路我很清楚,所以有信心把东方的内镜中心也带起来。”
浦东新区和东方医院给了徐美东强大的后盾支持,改扩建了南北院区两个内镜中心,有力满足了学科的发展需要。
徐美东领衔的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团队
徐美东心无旁骛带领团队开展各项先进内镜技术,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5年多时间的发展,东方医院年内镜诊疗量从2018年的3万余例激增至10万余例,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治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消化病学科也从默默无闻攀升至上海前五,2024年以专业排名第一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还先后获得中国医师协会高级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典型选树集体、浦东新区高峰学科、浦东新区新质专科等一众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徐美东领衔的团队,近年来有20人次获得职称晋升,10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人才荣誉及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多人在本行业内的全国及省级专业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权威学会组织担任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形成了“架构合理、全面发展”的人才梯队。“东方内镜”也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卫健行业的一道亮丽名片。
这串数字背后的付出,大概只有徐美东和他的团队能够体会深切。徐美东的日常,通常是赶在早班会前也要挤出时间做完一两例手术,正如记者的采访就是在他两台手术之间见缝插针进行。
“医”路同行,编织基层健康防护网
作为一名医者,徐美东不仅专注于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病痛的本职工作,更以多元方式为社会贡献力量。
时间回到两年前,一场特别的签约挂牌仪式在东方医院举行。作为牵头单位,东方医院与陆家嘴、潍坊、联洋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度签约并挂牌,宣告新一轮高质量医联体建设正式启动。
说起东方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建设,这要追溯到2019年,当时在浦东新区卫健委及疾控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徐美东牵头并联合浦东新区多个社区,成立“东方大肠癌早筛区域联盟”搭建大肠癌早筛双向转诊平台。
徐美东带领团队到社区科普宣教
东方医院医生会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教大肠癌筛查流程讲解,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便捷、高质量的服务,为浦东居民的消化道健康保驾护航。
家住东明路街道的王阿伯就是直接获益者,他感叹道:“真的太方便了,在社区筛查中发现我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后来社区医院帮我把东方医院的内镜检查时间很快约好了,最贴心的是,检查注意事项都一个不落帮我列了出来。”
对此,徐美东表示,希望通过医联体的建设,能够对消化道早癌进行早筛、早治,真正减轻患者的痛苦,惠及更多社区居民。
如今,徐美东领衔下的东方医院内镜中心早已声名远播。记者在这里见到了不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医生。“大家只要想来进修,都可以报名,进修3-6个月时间不等。”徐美东说,近几年,科室平均每年要带出100多位进修医护人员,是全国培养进修医护最多的单位之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医生跟随徐美东进修学习
其实,想跟着徐美东学习医术,门槛并不高,只要感兴趣,联系医院报名即可。但想从这里顺利结业,却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设置了专门的教室,供大家集中上课学习,还要跟着一起上手术台。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学成之后回到所在医院,将先进技术撒播到全国各地,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徐美东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带出来的年轻医生,基本都成了各自所在医院的业务骨干,部分医生已经成长为科室主任。“为什么要宽进严出?既然他们是冲着‘徐美东’这块牌子来的,就不能砸了这块牌子。”
此外,徐美东还在全国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新疆莎车县设立专家工作室,连续5年派遣团队专家驻点长期帮扶,通过手把手、远程授课会诊等方式传帮带,显著提升当地消化内镜的诊疗水平,造福当地百姓。
如今,带着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奖牌回到上海,徐美东深感这份荣誉是责任,更是使命。“我将以此次荣誉为动力,以精湛医术守护人民健康,以创新思维赋能医疗发展,努力成为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标杆,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注入强劲‘医’动能!”(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