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又接受了采访。上次,他因为婚内出轨多人被妻子举报,闹得全网皆知,把医疗行业搅得沸沸扬扬。
这次,他却公开为被卷入事件的董袭莹——大家口中的“董小姐”打抱不平,直言她是医学界的“六边形战士”,这番言论又一次将这风波推到台前。
事情还得从最初的那场举报说起。肖飞的妻子,用长达9页的举报信,把丈夫婚内出轨的事抖了出来,其中出轨对象之一就是董袭莹。信里提到,董袭莹本应按流程去脊柱外科轮转规培,肖飞却利用职权把她留在了胸外科。
这一操作,让其他医生心里很不痛快,也成了后续一系列麻烦事的导火索。从那时起,董袭莹这个名字,就和各种争议紧紧绑在了一起。
董袭莹的学术经历,堪称“魔幻”。她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子学院,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在国外,经济学专业可是热门,就业前景好,不少人挤破头想读。
可董袭莹却在毕业后毅然回国,转了个大弯——决定学医。2019年,她成功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4 + 4临床医学试点班”。这个试点班含金量极高,能让没有医学本科背景的学生,在短短“4 + 4”年时间里拿到医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正常学医的路可没这么好走,从本科到博士,没个七八年根本下不来。董袭莹这一步,直接就省了不少时间。
毕业后,她先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接着又到中日友好医院规培,也正是在这儿,她和肖飞产生了交集。看看她在校期间的成果,更是让人惊掉下巴。
她的论文涉及医学影像、消化内科、神经外科等多个领域,跨度大得超乎想象。一般医学生能在一两个领域钻研出成果就很不错了,她却像是“全能选手”,到处开花。
更夸张的是,回国学医才两年,她就参与上了四级手术,指导老师还是骨科院士。而且,她学位是内科,工作却定在泌尿外科,规培又在胸外科,毕业论文选题还是影像学。
这样的经历,怎么看都像是毫无逻辑,难怪大家叫她医学界的“六边形战士”,可这“六边形战士”的背后,却藏着太多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
国家明文规定,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参加不少于三年的规培,可董袭莹只用1年就完成了。这就让人忍不住琢磨,是她真的天赋异禀,聪明到打破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常规?
还是背后有什么特殊的“绿色通道”,给特定的人准备的“捷径”?在之前的舆论风暴里,大家都在质疑董袭莹这一路是不是走得太顺了,质疑她的学历背景、家庭背景是不是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在之前被曝光的那些事里,有一件特别让人愤怒。有一次,“已麻醉的病人被晾在手术台40分钟”。当时传言是董袭莹操作失误被护士批评,肖飞为了袒护她,和护士吵了起来,然后直接离场,完全不顾患者的死活。
这事儿一传开,公众对他们的医德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医生本就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可这次肖飞接受采访,却对这些事有了不同的说法。
肖飞在采访中,情绪有些激动。他说,董袭莹被大家误解得太深了。那些所谓的违规操作,其实是因为董袭莹能力太突出,很多常规流程根本不适合她。
就拿留在胸外科规培这件事来说,肖飞强调,当时董袭莹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学习天赋,远超同期的规培生。他觉得董袭莹在胸外科能学到更多,也能为科室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所以才向医院申请把她留下。
而且,他坚称董袭莹参与四级手术,是因为她在相关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指导老师也是看中了她的潜力,主动邀请她参与的。
对于董袭莹1年就完成规培这件事,肖飞解释说,董袭莹在学习能力上简直是个“怪物”。她不仅理论知识学得快,实践操作上手也特别迅速。
在这1年里,她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操作,比普通规培生3年的量都多。医院的考核是公正严格的,董袭莹能提前结束规培,完全是凭本事。
说到手术台上晾病人的事,肖飞更是满脸委屈。他说,那天的情况特别复杂,根本不是大家传的那样。当时手术出现了突发状况,董袭莹的处理方式其实是正确的,只是护士没有理解。
他和护士争吵,也是因为着急解释,绝不是护短。后来他离场,是因为要紧急联系其他专家来会诊,当时情况危急,他根本没时间和护士慢慢解释,没想到却被大家误解成不顾患者安危。
不过,肖飞的这些说法,并没有让大众完全信服。毕竟之前的舆论影响太大了,大家心里的疑问也不是他几句话就能打消的。很多人还是觉得,董袭莹的经历太“魔幻”,很多地方不符合常理。
有人觉得肖飞是在“护短”,毕竟他们之间的关系特殊,很难保证肖飞说的都是真话。但也有人觉得,不能仅凭之前的传言就给董袭莹“判死刑”,如果肖飞说的是真的,那董袭莹确实是被冤枉了。
这起事件到现在,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个人感情纠纷,也不只是董袭莹个人职业发展的争议。它已经上升到了医疗公平、学术诚信、患者安全这些大问题上。
公众期待着能有一个权威的调查结果,把事情的真相彻底查清楚。大家想知道,董袭莹到底是不是真的“六边形战士”,她的经历到底是天赋使然,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只有真相大白了,才能让医疗行业重拾大众的信任,让患者能安心看病,让医学生们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里学习成长。
未来,相关部门肯定还会对这件事持续关注。不管调查结果如何,这起事件都给医疗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人才培养、职业操守、学术规范这些方面,都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希望以后,这样的争议事件能越来越少,医疗行业能真正回归到救死扶伤的本质,让大家都能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意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