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劳动,是躬耕热爱的坚守,是征鼓昂扬的奋进;是攻坚克难的勇毅,是日夜兼程的执着……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擘画“十五五”规划蓝图的关键历史时刻,全体逸仙人践行劳模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一院多区”快车道建设,为我院建院190周年、中山大学“新百年”和国家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关键一年添砖加瓦。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医院官微聚焦新院区建设背后的劳动者们,特别推出《致敬劳动者·新院区建设特辑》栏目,让我们跟随文字,走近新院区建设的“第一现场”,聆听劳动者的故事,感受新时代的医者担当与奋斗力量。

新院区建设、启用和正式运营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医院后勤队伍虽不站在救死扶伤的医疗一线,却用各自的坚守与付出,为院区的平稳运转、医疗的安全有序,撑起坚实的后盾。他们用无声的付出让“以患者为中心”的承诺落地生根。新院区的灯火通明,正是对这群隐形守护者最温暖的致敬

院区安全的“毫米级细节”

院区启用前,尚未完全竣工的门诊医技楼里,时任后勤部高压空调组组长肖华宇拿着手电筒,在扶梯旁反复踱步,目光紧紧盯着扶梯栏杆边缘。突然,一道微弱的反光引起了他的注意,凑近一看,原来是栏杆边缘还留有锋利的毛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可能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

肖华宇立刻召集团队成员,并联系电梯维保单位。一时间,寂静的大楼里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沟通声。大家迅速分工协作,有人拿来打磨工具,小心翼翼地将锋利处一点点打磨光滑;有人根据栏杆尺寸,连夜联系厂家定制防护套。灯光下,他们以专注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守护了患者与医护未来的 “每一步”安全





洁净空气的 “数据攻坚战”

为确保空调系统洁净高效,后勤团队迎来了一场艰巨的 “数据攻坚战”:2000多个空调滤网,近百个机房,每一个都需要彻底清洁与维护。

团队在闷热潮湿、灰尘弥漫的狭小机房里,以“拆卸-清洗-消杀-回装”四维闭环清洁模式展开攻坚,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成员们来回蜷缩于设备夹缝间,对3700㎡区域进行深度开荒清洁,历时30天完成2000余片滤网深层净化,完成数千个空调设备的清洗维保,这场“数据攻坚战”不仅刷新了医疗机房运维标准,更构建起空气质量的立体防线。

团队对空调系统日常的养护和优化步履不会停歇。这不仅是对设备的养护,更是对医疗环境空气质量的严格把控,每一片滤网的清洁,都凝结着他们对院感防控的极致追求







与时赛跑的 “星光清洁队”

3000 平米施工区域遗留的建筑垃圾,像一座小山横亘在后勤团队与物业团队面前,而工期却已进入倒计时。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勤团队与物业团队毅然打响了“开荒保卫战”。

花都院区后勤办公室李磊主任、总务科梁艳仪副科长主动请缨,带领着保洁人员组成 “星光清洁队”。他们采用“分区责任制→深度清洁→全面消杀”的三步攻坚法,将施工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明确责任到人。白天,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他们就见缝插针地清理边角废料;夜晚,当城市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化身“夜行者”通宵达旦地作业。

深夜的门诊楼里,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穿梭,保洁人员们拿着扫帚、铁锹,将建筑垃圾一铲一铲地装进麻袋,再搬运到指定地点。在基建与清洁并行的艰难过程中,他们日夜接力,用星光下的汗水,换来了医疗环境的窗明几净





坚守岗位的“钢铁防线”

有一支始终坚守在医疗安全最前线的队伍 —— 保卫科,他们不分昼夜、风雨无阻,用专业与担当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钢铁防线,让医院成为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心港湾

院区启用前夕的一个凌晨,医技楼突发水管爆裂事故,值班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一组人员迅速搬运沙袋阻隔水流,另一组协同维修单位排查故障,仅半小时便控制险情,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这样的高效协作已成为保卫科的常态,他们用行动证明:隐患零容忍,响应零延迟







在院区移交签约仪式、启用活动等大型场合,他们同样默默坚守。开业期间,面对激增的就诊人流,安保人员在人群中来回穿梭。他们一边耐心引导患者有序就诊,一边紧盯监控屏幕,利用电子巡更系统强化重点区域管控。实时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指令与汇报,确保突发情况30秒内响应。他们24小时待命节假日无休,守护院区的安全与秩序



细节即生命,从栏杆弧度到滤网尘埃,从水管爆裂到人流疏导,他们对安全隐患零容忍;效率即担当,在时间与任务的夹缝中,他们站好每一班岗;协作即战力,多部门联动打破职责边界,彰显出强大的团队精神,为医院筑牢后勤根基,守护患者安心港湾。

来源:后勤部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