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某事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对其履历造假感到愤怒,有人唾骂她滥用资源。但要是你只看到出轨、违规这些层面,那就太肤浅了。医院,本身就是两种体系矛盾撕扯下诞生的“怪物”。

说句题外话,之前一直有医学生问我大学规划相关问题,我不敢说。为啥不敢说呢?就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这些内容,会让所有学医的人彻底打消学医的念头。可我是老师,我怎么能这么做,这跟要了我自己的命有什么区别呢?但现在无所谓了,这位董小姐的事情爆出来,等于已经“要了”所有普通人的命了。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咱们必须时刻牢记,医院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产物,它承担着国家公共医疗的重任,要让全中国所有普通人都能看得起病。但这个担子太重了,所以医院必须听从上级指挥,执行政策安排,走严格流程,讲程序正义。哪怕效率再低,也要合规;哪怕病人情况再危急,也得等批文。

就好比,急救室明明有空床,病人都送到门口了,可因为医院规定急救床位需要科主任批字,值班医生不敢随便接收,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多等半个小时。有的患者排了半天队,以为能做检查了,医生却告诉他机器有,但得先走流程报批,批文下来后才能用,而批文可能得等一两天。甚至有些手术都准备好了,病人也麻醉了,却发现某项术前审批还没盖章,手术只能硬生生暂停,病人在麻醉中被撤回病房。

在这里,你以为医生最怕的是治不好病?其实医生最怕的是流程不合规、操作不合章、责任归不到位。最重要的不是把人救回来,而是确保每一张表、每一个章、每一条流程都滴水不漏。重要的不是病人安全,而是领导安全、医院安全、流程安全。只要不出大事,哪怕病人多受点罪,都能被默默压下。但一旦出了事,第一反应不是补救病人,而是赶紧开会,划清责任,第一时间把锅甩给最底层。这就是计划经济留下的问题。

那么,如果有医生出于良心,觉得病人实在撑不住了,违规一步,破例救了人,流程没走完就先抢救了,会怎样呢?

答案是,即便救了人,他一样要受罚。违规启动抢救程序、未按规定审批、医疗行为未留痕、流程文件缺失,责任都得由他承担。最终,该医生可能会受到行政处分、扣绩效,甚至直接被开除。

别说良心救人了,哪怕你救了10个,救了全世界,只要流程出问题,责任还是你的。因为在体制眼里,救活人是感情用事,合规流程才是秩序。你能救人,但不能破坏秩序。一旦破坏了秩序,你就是危险,就是风险,就必须被清除。

所以,医院里真正“聪明”的医生,不是救人最快的,而是最懂规矩、最会保护自己的。你可以慢,可以绕,可以转几个科签几个章,只要程序合规,哪怕病人中途死在担架上也没人追究你的责任。但你不能快,不能越权,不能逾越规定。哪怕你救回了病人,体制也不会感谢你,只会惩罚你。这就是医院真实的一面。

而另一方面,医院又必须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生存。医保控费、经营利润、科室创收、竞价引流,每一项都是硬指标。病房要住满,手术量要上去,设备要回本,项目要盈利。医生既要治病救人,又得负责创收。

医院既是公益机构,又是企业单位。于是在利益驱动下,资源成了筹码,职务成了资本,患者成了数字,医生成了流水线工人,医疗不再是单纯的救治,而是利润考核、排名竞争、资本运作。这就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医院夹在这两套体系中间,集中了两种体系最糟糕的弊端。既怕担责又要追利润,既走流程又要抢市场,既讲规章又要玩潜规则,既公开公正又暗中操作。这种扭曲的环境,自然滋生出各种看似荒谬实则必然的现象。

比如选人用人上的“人脉传承”,领导岗位的继承,隐形特权的代际转移,这是体制文化决定的。因为对体制来说,最重要的是可控,熟人比外人可靠,人脉比能力可靠。

再比如形式主义,救治水平如何不重要,材料要完美,表格要工整,指标要达标。还有责任转嫁,出了事第一时间甩锅下属,能推给流程就推给流程,能甩给外包就甩给外包。以及资源寻租,岗位可以交易,晋升可以包装,论文可以代写,项目可以暗箱操作。

医院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救人的地方,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混合体。董某就是这种环境的产物。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一线医生,他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成为技术型专家,而是在一流医院刷履历,快速完成“社会镀金”。利用导师的论文、项目包装个人履历,最终以医生身份转型进入医院行政、政策机构,或者进一步进入医疗体制上层做管理岗位,甚至跨行业“镀金”。在这种设计里,规培只是个过场,手术室只是个背景板,病人只是个道具,真正重要的是资源、关系和履历。

董某只不过是体制内“镀金计划”中的一颗小棋子,今天是他,明天还会有无数个类似的人,用最快的速度穿越医院这片“夹缝”,拿到属于特权阶层的“通行证”。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呢,还在按部就班地拼命熬本科、熬硕士、熬规培。还在深夜的实验室写论文,背病例。担心论文盲审不通过,担心课题落选,担心推荐失利。你以为自己拼的是医术,实际上拼的是资源、身份,是被安排好的位置。

医院是最讲程序的地方,所以也是最能把程序玩到极致的地方。程序不是保障公平,而是掩盖不公平的外衣。所以董某事件不是偶然,而是体制的必然。他的成功不是医学教育的成功,而是资源运作体系中一次不太完美的“演出”。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不是一个董某,而是这个体系正在悄无声息地不断制造出更多类似的情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