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董小姐”医学求学经历引发争议的探讨

董小姐,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四年便取得学位。之后,仅用一年就拿到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还完成了别人三年才能完成的规培。她既是内科博士,又是骨科导师,其毕业论文还是影像与妇科结合的内容。没毕业就成为泌尿外科指南的第一作者,2019年经济学毕业,2021年就登上了手术台。

一开始,没见过世面的我以为她只是普通规培生或代教老师。但看到这位“总医生”的简历,才惊觉自己“高攀不起”。不禁感叹,人生就像瑞士卷,有人一出生仿佛就到了瑞士,而普通医学从业者只能拼命“内卷”。

评论区好多患者表示担忧,害怕以后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本科专业“不搭边”。大家并不是觉得医学专业就高人一等,而是因为医学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马虎。美国也是本科学习其他专业,毕业后才能学医,却没人诟病,原因在于人家从入学到毕业,无论是医师资格考试还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选拔过程都极为严格。

反观国内,在4 + 4模式录取的学生背景中,竟出现学西班牙语的文科生。要知道,文科生高考不能报临床医学专业。但这些文科生不仅能在4 + 4后面的4年补上高中缺失的物化生知识,还能正常完成医学生四年专业课、一年实习以及硕博六年科研。而董小姐更是本科出国,申请协和的4 + 4,完美避开高考和考研这两个国内公认最公正的考试,还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所以,大家质疑的核心就是公平问题。

就拿规培轮转来说,别人规培三年,董小姐只需一年。别人按培训计划轮转,董小姐却能“私人定制”。大家不禁想问,如果董小姐真的如此特殊、优秀,是否就能凌驾于轮转计划之外?

我们承认个体差异,普通医学从业者就像坐经济舱,但至少请把“头等舱”帘子拉上,别让其不轮转还增加他人工作量。要是董小姐并非那么特殊、优秀,那就该按轮转计划执行,不能搞特殊。我们能接受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但无法忍受如此明目张胆。

就像我当初兢兢业业实习,却突然发现一同实习的主任儿子,每天除了复习考研啥也不干,心里很不是滋味。说到这儿,各位医学同行也该清醒清醒了。要是你想法和我前面说的一样,只能说你“太单纯”。哪个行业没有潜规则呢?

虽然都学医,但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赛道”。我们在“医学牛马赛道”,人家在“院士院长赛道”,人家能让我们看到这个差距,都算我们“高攀”了,还能有啥意见?最后,不禁感叹,好的工作岗位就像HIV,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