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547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董小姐桃色的“医疗权力”潜规则

不知道这篇文章最终会不会被沉默,但我知道,我必须写出来。

我是普通人,一直以来,对医生怀有深深的敬意。

我曾以为,穿上白大褂意味着救死扶伤、意味着责任与操守。

但这几天,中日友好医院爆出的那场“桃色风暴”,仿佛是一块华丽面纱被撕裂,露出背后令人不安的权力与庸俗交织的底色。

这不是一场猎奇的八卦,而是一个令人瞠目的现实,它的每一帧,都让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绝望。

才子的坠落

肖飞,38岁,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天才出身、名校履历、年轻有为、位高权重,简直像是电视剧里男主角的标准设定。

这样的人,原本应该是在手术台前冷静果敢、是家属口中的“生死托付”。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医生,却因与恋人之间的争执,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中断操作40分钟,将病人一个人“晾”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40分钟,对一个胸外科病人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心跳停止,

是创口感染,

是命悬一线。

而他,本该是掌舵生命的人,却在私情面前选择弃守职责。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用行动写下的背叛,在医德与私欲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这,不是一个“小错”,这是对生命的蔑视。


董小姐的“捷径”

再说董小姐,一位年纪轻轻的姑娘,却有着令人侧目的背景和履历。

父亲是央企高管,母亲是北京顶级高校院长,家世显赫。

她以“协和4+4项目”,跳过中国医学生最艰难的淬炼期,不到四年便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飞跃,甚至跳过了三年“规培”,直接进驻肿瘤科。

这原本是一条荆棘满布的路,她却像坐上了高铁,畅通无阻。

她的成长故事,被各种媒体当作“天才典范”包装得天衣无缝,直至那场“杨过误终身”的爱情,把她从顶峰推入深渊。

一个电话,足以撕裂公平

这场事件,真正令人心寒的,并非两人的情感纠葛,而是背后暴露出的“电话可以改命”的医疗生态。

当董小姐不满轮转结束、不能继续留在胸外科时,肖飞亲自出面“找关系”。

骨科教学秘书麻昊最初拒绝,理由简单直接:不合规、不合格。

但事情并未结束。

随后,一个电话打进骨科泰斗邱某的办公室,再之后是更高层的仉某亲自出面干预,骨科主任的态度瞬间发生转变,董小姐成功调岗。整个流程看似顺畅,实则每一步都在碾压制度、践踏程序。

最令人敬佩的,正是那个说“不”的人:麻昊

他不仅是骨科教秘,还是艺术家,同时又是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之子。

他本可以选择沉默,顺水推舟,却偏偏在重压之下,扮演了那个说真话的人。

在一个人情如网、上下等级森严的体制内,这是一种罕见的清醒与骨气。

为何引起众怒

这起风波中,最令人心碎的不是谁的私生活曝光,而是那个孤零零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成了这出闹剧的无声背景。

40分钟的空缺,不只是对职业操守的嘲讽,更是对制度漏洞的活体演示。

当医生的晋升靠关系,科室调动靠人情,我们普通人的健康,就不再只取决于医生的能力,而取决于命运:你是遇上了“麻昊”?还是撞上了“肖飞”?

这不仅是丑闻,更是一面社会的镜子

我们今天谈论肖飞、董小姐,不只是评点一段绯闻,而是在窥见一面体制的镜子:

它映照出权力如何渗透规则,如何重塑秩序;它让我们看到,在医疗高地上,普通人多么微小,多么无助。

当白大褂不再代表救命的希望,而成为权力交织的符号;当医院不再是治病救人的圣地,而成了人情交易的舞台,我们还有多少安全感可言?

也许我们最该问的是:

如果有一天,你我成了那张手术床上的人,你更希望手术刀握在谁的手里——是麻昊,还是肖飞?

真正被玷污的,从来不只是医生这份职业。

是我们对公平的期待、对正义的信仰、对医学神圣光环最后的敬意。

写到这里,笔者仍然愤怒,但更深的是悲哀。

因为我知道:也许明天,我、你、或者他,也可能成为那个等待救治的病人。

附文
各国的医生制度

在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医生要成为主治医师或顾问医师,必须经历严格的培训流程、独立的评估体系和公开透明的晋升制度。

这些机制强调专业能力、伦理水平与持续教育,避免关系走后门,保障医疗质量。


美国:层层选拔,重能力与专业认证

在美国,成为主治医师(Attending Physician)需经历漫长而严格的职业路径:

  1. 医学预科阶段
    候选人必须先完成四年大学本科学业(通常主修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并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竞争极其激烈。

  2. 医学院阶段
    医学院学制为四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MD)或骨科医学博士(DO)学位。

  3. 住院医师培训(Residency)

    根据专业不同,住院医生培训期为3至7年不等,需在医院进行实际临床工作并接受系统性培训。

  4. 专科认证与主治资格
    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医生需通过所在专科的专业委员会(Board)考试,方可获得认证,成为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Attending)。

  5. 继续医学教育(CME)制度
    医生必须定期参与继续教育,由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ME)监管,确保课程质量、科学性与独立性。

  6. 伦理与监管
    一旦出现医疗过失或伦理问题,州医学委员会(如FSMB)可介入调查,严重者可能被吊销执照。制度严格,不存在“打招呼”或内部疏通的空间。

医生的晋升主要依据患者满意度、手术成功率、科研成果和同事评价,强调公平竞争和专业素养。

英国:国家主导培训,公开透明晋升

英国医生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内接受统一培训,并依照严格标准晋升:

  1. 医学本科学位
    医学生需完成为期五年的本科学位(MBBS或MBChB)。

  2. 基础培训(Foundation Training)
    这两年培训(F1与F2阶段)涵盖不同临床科室,确保医生具备广泛的基础医疗能力。

  3. 专科培训(Specialty Training)
    医生选择具体专业后,进入为期3至8年的专科培训,并参与轮岗与评估。

  4. 考核与认证
    晋升为顾问医师(Consultant)前,必须通过皇家内外科医学会等权威机构的严格考核(如MRCP、FRCS等),确保具备高级专业资格。

  5. 公开招聘机制
    NHS医院的职位统一在国家平台发布,应聘过程公开透明,杜绝裙带关系,竞争极为激烈。

法国:全国统一考试,严控晋升流程

法国医学教育系统结构化严谨,总时长约为9至11年,强调国家统一考试和实习制度:

  1. 第一阶段(PCEM)
    为期两年,侧重基础医学知识。阶段末需参加“第一次全国选拔考试”,淘汰率极高,确保选出最具潜力的学生进入下一阶段。

  2. 第二阶段(DCEM)
    为期四年,聚焦临床医学,包括理论学习与医院实习(stages hospitaliers)。

  3. 第三阶段(Internat)
    学生需参加“全国实习医生考试(Concours de l'internat)”,根据考试成绩和志愿分配到不同专科,培训期为3至5年。完成后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文凭(DES)。

  4. 继续专业发展(CPD)
    所有注册医生需定期参与继续教育,由国家继续专业发展机构(Agence Nationale du DPC)监督,确保内容科学、独立且合规。

法国医生的晋升与执业权利均由国家医疗等级考试决定,有效避免人情关系或行政干预。

德国:注重学术严谨与临床实践并重

德国医生的培养体系以严谨、系统著称,其流程如下:

  1. 医学学习阶段(Studium der Humanmedizin)
    医学本科学制通常为六年三个月(约13个学期),包括两个阶段:

  • 前临床阶段(Vorklinik):基础科学(解剖、生理、生化)学习,两年,结束后需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Erster Abschnitt der Ärztlichen Prüfung,俗称Physikum)。

  • 临床阶段(Klinik):四年临床课程与实习,结业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Zweiter Abschnitt)。

实习年(Praktisches Jahr,PJ)
在最后一年,学生需在内科、外科和自选科室各轮转一段时间,在医院工作并接受评估。

执照考试与行医许可
毕业后通过第三次国家考试(Dritter Abschnitt)后,申请行医执照(Approbation)。该执照全国有效,终身有效。

专科培训(Facharztausbildung)
医生取得执照后可选择专科(如内科、外科、儿科等)进行5至6年的在职培训,期间为“助理医生(Assistenzarzt)”,完成后需通过州医师协会考试,获得专科医生(Facharzt)资格。

监管与继续教育
德国医生需终身学习并定期更新知识。联邦医师协会(BÄK)监督医疗行为,若有违规,可能吊销执照。

加拿大:严格认证与注重本地经验

加拿大医生制度受到皇家内科与外科医学院(RCPSC)和家庭医学学会(CFPC)双重监管:

  1. 学术路径
    医学生通常需先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位(Pre-Med),并通过MCAT考试,进入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MD)学位,学制为4年。

  2. 住院医生培训(Residency)
    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住院医师阶段,视专业不同需2至7年不等。家庭医生住院期通常为2年,专科如外科则可能长达6年。

  3. 执业考试

  • 需通过加拿大医学委员会(MCC)举办的MCCQE Part I 和 Part II。

  • 完成住院培训后,需通过各自专业的认证考试(如RCPSC或CFPC考试),才能获得独立执业权。

国际医生限制多
海外医生若无加拿大受训背景,需参加严格评估(如Practice Ready Assessment),竞争极大。

继续教育要求
所有注册医生需参加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由RCPSC或CFPC管理,保证知识更新。


日本:重基础教育,强调国家统一考试

日本医学教育制度偏向一体化,医学生通常在高中毕业后即进入医学部:

  1. 六年一贯制医学课程
    医学专业一般为6年制,前半为基础课程,后半为临床医学与实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医学)”。

  2. 国家医师考试(Kokushi)
    医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全国统一医师国家考试,才可获得行医执照(医師免許)。

  3. 初期研修制度(初期臨床研修)
    自2004年起,所有新医生必须完成为期2年的轮岗实习(住院医师),接受广泛的基础临床训练。

  4. 专科进修制度
    完成初期研修后,医生可进入希望领域进行专科培训(后期研修),通常3至5年,由各专业学会(如日本内科学会)管理。

  5. 继续教育与医师考核
    多数专科医生必须参加所属学会举办的认证更新课程。厚生劳动省及地方医疗监督机构负责医师行为的审查与管理。


韩国:医学院精英制,国家统一考试把关

韩国医学体系与日本相似,但分为两个路径:

  1. 传统六年制医学部(本科直通)
    高中毕业后通过竞争性考试进入大学医学部,学制6年,包括基础与临床课程。

  2. 改制八年制医学院(4+4)
    学士学位后报考医学院(Medical School),再读4年医学课程,最终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

  3. 国家医师考试
    医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大韩医学会组织的国家考试(의사국가시험)才能取得医师执照。

  4. 实习与住院医生培训(Intern & Resident)

  • 第一年为实习医生(Intern),轮岗多个科室。

  • 之后进入专科住院医生培训(Resident),3至4年不等,期间竞争激烈,晋升主要依据成绩和考核。

医生监管与专业资格
各专科由独立协会管理(如大韩内科学会),持续教育为必须内容。韩国卫生福利部可吊销有违规行为的医师执照。


新加坡:结合英联邦体系,强化监管与效率

新加坡的医生制度借鉴英国,但加入本地特色:

  1. 医学教育途径

  • 学生可就读新加坡本地大学如国立大学(NUS)医学部(MBBS,五年制)。

  • 或在认可的海外大学(主要为英联邦国家)获得医学学位。

住院医生培训(Housemanship / Postgraduate Year 1)
毕业后需完成一年的“实习医生”(Houseman)阶段,之后才能正式注册为全科执业医师(Full Registration)。

专科培训

  • 可申请Residency Program(与美式相似)或传统英国式的专科培训(如Master of Medicine)。

  • 专科培训通常3至6年,结束后必须通过专科委员会(SAB)评审。

监管机构

  • 新加坡医疗理事会(SMC)负责医生注册、操守监管及继续教育监督。

  • 所有医生必须参与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计划,每年积累一定学分。

国际医生注册较严格
虽然承认部分外国医学学历,但要获得完全注册需通过考试或临床评估。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