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
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摄的一百五十多张北京颐和园照片。
颐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前身为 “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修复,十四年(1888)改名为 “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又遭英法联军破坏,二十八年开始修复,二十九年竣工。
从玉泉山方向远望颐和园,万寿山和昆明湖全景。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借景周围山水环境,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
从知春亭方向远眺万寿山。
几乎是同一角度远眺万寿山,拍摄于不同时节。
从知春亭隔着昆明湖远眺万寿山。
从南湖岛涵虚堂西北角拍佛香阁。
从西堤豳风桥远望万寿山,佛香阁,智慧海。
从西堤豳风桥远望 万寿山。
远望万寿山,佛香阁,智慧海,最为醒目。
万寿山与昆明湖 。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从昆明湖东北望。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从昆明湖西北望。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
颐和园乐寿堂后院,满树花开。
仁寿殿前的麒麟与假山。
颐和园仁寿殿院落。
颐和园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清漪园时期叫 “勤政殿”。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 )重建,取《论语》中 “仁者寿” 之意,改名仁寿殿。殿宇坐西向东,面阔七间,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
仁寿殿前的玉兰花,春意盎然。
仁寿殿庭院,殿前有铜龙铜凤。
颐和园中一处庭院,花木正盛,一派春光。
乐寿堂,前有青铜鹿、鹤各一对。
乐寿堂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三年(1887 )重建,成为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
乐寿堂前青铜花瓶。
乐寿堂前青铜花瓶的细节,松鹤延年图案。
乐寿堂庭院。
仁寿殿前的香炉、奇石与花卉树木。
乐寿堂铜鹿。
乐寿堂铜鹿。
颐和园一处游廊,从前面花窗看,应该是乐寿堂西面。
排云殿前的铜凤凰。
乐寿堂前的铜鹤。
排云殿前青铜龙头。
排云殿前青铜龙。
木自亲东侧花窗。
水木自亲位于昆明湖北岸,前轩临水,为慈禧太后寝宫乐寿堂的正门,其东西墙上设有花窗,形状丰富多样,相互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图案和韵律。
水木自轻东墙上的精美花窗。
水木自轻东墙上的精美花窗与水中倒影。
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为光绪年间重修,是颐和园内门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座城关。
双重月亮门,南湖岛。
从通往知春亭的桥上望文昌阁。
随墙月亮门,往里是一处园中之园扬仁风。
扬仁风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北岸,长廊邀月门的北边,乐寿堂西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
颐和园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全长728米。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
颐和园长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
一座单拱小桥。从周边环境看,应该是养云轩小石桥,小溪河北岸一座院落为养云轩。
从长廊看到的十七孔桥、南湖岛和昆明湖。
荇桥。
荇桥位于石舫西北侧,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 “万字河” 河道上。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1860 年木质桥亭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八年(1892 年)重修,目前为光绪重修之后的样式。桥为为东西向,桥面标高 2.53 米,占地面积约 237 平方米,方砖地面,东西两侧各有 25 步台阶,18 块勾栏栏板,16 个望柱。桥下有三孔分水桥洞,中间桥洞宽大高敞,可通小舟。
荇桥。
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为棱柱样式,雕工精美。棱柱上层雕成建筑斗拱之样式,斗拱之上各立一汉白玉石狮。石狮形态威猛,造型朴拙,形神逼真。
荇桥东西各有三间四柱牌楼一座,上有乾隆皇帝手书对荇桥景色之描写,东部牌楼题 “蔚翠”“霏香”,西侧牌楼题 “烟屿”“云岩”。
宿云檐,又称贝阙。位于颐和园西北部的城关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 )。城楼内原曾供奉关帝,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围墙,它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可控制西如意门一带,与万寿山东的文昌阁象征 “文武辅弼” 。咸丰十年(1860 年)曾被英法联军劫掠。
万寿山中轴线,金水桥,二宫门,最高处为佛香阁。
通往二宫门的大理石桥,万寿山上佛香阁。
从排云门内望“云辉玉宇”牌楼。
排云殿建筑群最南端的“云辉玉宇”牌楼,四柱、三间、七楼式,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绘,紧邻昆明湖边,精美华丽。
颐和园屋顶空间。
对于这一角落的空间意境,赫达似乎很是喜欢,连续拍了几张。
颐和园屋顶装饰细节,琉璃瓦、吻兽、脊兽。
颐和园屋顶装饰细节,琉璃瓦、吻兽、脊兽。
排云殿前的香炉。
颐和园排云殿的香炉、铜龙以及建筑外观细节。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860 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 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改大报恩延寿寺下半部分为举行庆寿典礼的排云殿建筑群,并将其作为自己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同时将名字改为排云殿。
转轮藏的东侧亭子。
在颐和园转轮藏建筑群中,东侧亭子与西侧亭子相对,通过飞廊与正殿相连。
围绕宝云阁的四座四方亭之一。
宝云阁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是一座精美的铜殿。在宝云阁所在的五方阁院落中,四角四面围以殿宇连廊。
从转轮藏的平台上看到的东侧亭子和昆明湖。
在颐和园中,转轮藏建筑群坐北朝南,从其平台向东看,能看到的东侧亭子可能是转轮藏建筑群东配亭;向南则可以俯瞰昆明湖。
颐和园中一座亭子上层的柱廊式门廊。似乎为宝云阁的四面连廊。
颐和园一处廊道。
颐和园中大理石露台和长廊的建筑细节。
佛香阁。
佛香阁。
佛香阁。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二十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层四重檐。
转轮藏建筑群,在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东侧,为帝后礼佛诵经之处,正殿为两层楼阁,以转轮藏为额。两侧各有双层八角形配亭,亭内各有一转轮藏。
转轮藏殿内,居中为佛坛,塑一佛二弟子立像。
从万寿山眺望,可见寺庙建筑、牌楼、昆明湖及西堤的景色。
十七孔桥、南湖岛和昆明湖。
带有重檐亭的桥,背景是万寿山的景色。
这是昆明湖西堤豳风桥,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后为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桥身有三个桥洞,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
颐和园中的石狮。
从长廊眺望玉泉山、山上宝塔及昆明湖的景色。
从万寿山眺望昆明湖、西堤及宝塔高耸的玉泉山。
亭中藻井梁架,绘有花卉和云纹图案。
颐和园建筑梁架,绘有山水风景、花卉及云朵图案。
颐和园周边山景。
从颐和园湖边亭子看昆明湖。
昆明湖玉带桥。
不同角度的玉带桥。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拱圈结构石桥,桥身、桥栏选用青石和汉白玉雕砌。桥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条玉带,桥身与水面的倒影正好构成一个正圆,既像湖面上托起的一轮明月,又似一条飘动的锦带。赫达对这座桥情有独钟,拍了多张照片。
昆明湖玉带桥。
昆明湖玉带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昆明湖长玉带桥。
颐和园中的单拱石桥,半壁桥,位于后湖最西侧,横跨后湖,连接万寿山岛和北如意门,一座叫“半壁桥”,一座叫“半壁新桥”。
半壁桥。
绣漪桥。
岸边景致。
从昆明湖远望西堤玉带桥。
从昆明湖远望西堤玉带桥。
绣漪桥,昆明湖和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
颐和园一艘带桨轮的船。
隔着昆明湖,远望玉带桥,玉泉山,山上玉峰塔。
十七孔桥桥面。
昆明湖、十七孔桥,廓如亭。
昆明湖、十七孔桥,廓如亭,长桥、巨亭起伏有序。
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中石栏杆雕刻细部。
颐和园苏州街的三孔石桥,
苏州街的三孔石桥,体量宏大,孔拱高耸,横立在苏州河上,是颐和园第二大桥。
苏州街的三孔石桥。
颐和园中一座单拱桥,桥与水中倒影正好形成一个圆环,这是苏州街的小石拱桥。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绿塔。
颐和园后山的“须弥灵境建筑群”,俗称四大部洲。清咸丰十年(1860)被美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年间,财力所限只恢复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仍是瓦砾一片。四大部洲建筑中四色塔虽有残缺,但基本保留了下来。
从万寿山山顶远眺后山。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红塔近景。
颐和园后山一处石基座上的太湖石。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这一座是黑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高处俯瞰,近处是红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香严宗印之阁台阶下望红塔。
苏州街小石拱桥。
颐和园四大部洲四色塔之一,这一座是红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左侧一座塔为绿塔。
颐和园后山建筑群。
颐和园后山,照片中的两座塔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的经幢塔。
颐和园后山的建筑,近景是四大部洲建筑。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
后山的香岩宗印之阁(中间)与智慧海(顶部)。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中间的塔是绿塔,塔刹有缺损,左右两侧建筑明显残破未修复。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这一座塔是红塔。
万寿山后山从四大部洲建筑群远眺,右侧为红塔。
从香严宗印之阁向上仰望,右上方为智慧海,中间为黑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这一座是黑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香严宗印之阁台阶上望红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香严宗印之阁台阶下望绿塔。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最高处为智慧海,下为四大部洲建筑,可以看到的两座塔,上为黑塔,下为红塔。
从后山低处仰望四大部洲建筑,高处那座塔应该是绿塔。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最高处为智慧海。 智慧海始建于乾隆年间,代表了现实世界中前山中轴线建筑的终结,是颐和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智慧海下方的四大部洲建筑损毁严重。
智慧海建筑空间,左侧是“众香界” 牌楼,右侧为智慧海主殿。
智慧海山面。
智慧海全部采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所以又被称为 “无梁殿”。建筑为两层楼阁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屋顶、斗拱、桁板等建筑构件与大木建筑外观一致。
智慧海,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上有三座覆钵式琉璃塔。
万寿山顶最高处的智慧海,前有 “众香界” 牌楼,三间四柱七楼形式,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智慧海,拱形门洞,围墙为须弥座式,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墙身镶嵌一千余尊琉璃无量寿佛。
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也称多宝佛塔, 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塔原本是花承阁的一部分,但是花承阁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掉,只余此塔。
塔高16米,八面七层,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整座塔身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
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 ),乾隆十九年(1754 )竣工,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呈不等边八角形,上下共分为七级,通高16米。
树木掩映下的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细节。
颐和园中的亭台与廊道,水中倒影清晰。应该是谐趣园。
昆明湖,远处是文昌阁和知春亭。
文昌阁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建在高约 10 米的方形城关之上,清漪园时期为三层楼阁,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两层。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岛上,是一座重檐攒尖四方亭。
多宝琉璃塔近景。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这一座塔是白塔。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远眺,近景为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这一座塔是白塔,塔刹已失。
颐和园后山谐趣园里的亭台、池塘与游廊。
颐和园后山谐趣园中的亭台与池塘。
谐趣园为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后改名为 “谐趣园”,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
颐和园后山谐趣园中的开花树木、亭台与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