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城市入梦,有一群人正在黑暗中编织着城市苏醒的序章,这些被夜色笼罩的 “暗夜守护者”,为城市运转注入润滑剂,让这座钢筋森林始终保持着鲜活的心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五一“暗夜守护者”大型融媒策划,聚焦特殊岗位的夜间劳动者,他们是穿梭在深夜地图上的代驾司机,是地铁隧道检修轨道的 “地下骑士”……
所谓 “守护”,从不是英雄传说,而是凌晨三点菜市场里分拣蔬果的指尖温度,是高铁站闭站后检修灯下俯身的剪影,是每个平凡的劳动者与黑夜签订的无声契约。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平凡劳动者谱写的不凡之歌,领略奋斗精神与劳动之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岳致呈
当城市陷入沉睡,济南地铁 4 号线的施工现场却依然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在这里,有一群 "暗夜守护者",他们用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统筹规划:为工程保驾护航
济南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部工程部负责人陈延辉介绍,自 2021 年 3 月 6 号开工以来,济南地铁 4 号线已历时四个年头有余,目前处于土建收尾阶段,铺轨、机电、装修、市政等专业正处于大干阶段。"我们的盾构一旦始发就不能回头,必须一往无前。" 陈延辉说,像 "山山" 区间这样的重点区域,盾构机正常情况下不会停机,需要两班倒班推进,以保证 24 小时连续运转。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项目部组织了每周一、三、五晚上的夜查,从晚上8点到凌晨 2 点到3点,对重点工区进行夜间施工组织巡查。"目前我们组织夜间施工的车站有十余个,夜间施工面临的安全压力和人员管理难度都比较大,但为了年底通车目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陈延辉说。
陈延辉和同事在济南地铁4号线进行夜间巡查
在山师东路站的夜间施工现场,吊车正在吊装风亭结构所用的钢筋材料。陈延辉表示,夜间吊装虽然交通顺畅,但视线不佳,需要作业工人提高警惕,加强作业规范性。
齐鲁晚报记者跟随陈延辉行走在施工隧道的临时步道上,盾构机的轰鸣声逐渐震耳欲聋。陈延辉指着隧道侧壁的反光标识解释:“每15米布设的监测点就像隧道的'心电图',能高效监测我们整个区间隧道的稳定情况。”说话间,他的对讲机突然响起——前方盾构机渣土运输车与掘进作业“脱轨”了。只见他疾步跨过钢轨,指挥工人把掉轨的编组重新扶上正轨。"这种突发状况正是我们巡查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必须尽快补救。"
一线坚守:在艰苦环境中拼搏
范宜为是济南地铁 4 号线的一名施工人员,他的工作区域是盾构区操控室,这里有四个屏幕,需要时刻关注测量、操作评估等参数,以及姿态、地层的变化。夜班从晚上七点到早上七点,一个轮班半个月都是夜班。"盾构行业常年不见太阳,冬季地上是冬天,地下像夏天,一年四季都处在不见天日、闷热湿热的环境里。"范宜为说,他掀起安全帽擦拭额头的汗水,此时,操控室温度计显示31℃。
济南地铁4号线盾构区操控室屏幕
济南地铁岩层硬、地下水丰富,掘进速度缓慢,掘进一环(1.5米)平均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在西安软土地层只需 30 分钟。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时刻盯着屏幕,控制操作参数,精神高度集中。白天工地噪音大,影响休息,隧道内空间狭小、散热不充分,闷热难耐,他们只能通过加强通风、储存冰块、使用防暑药品来应对。遇到地层特别硬、刀具磨损时,只能停下来检修,为了不影响进度,他们会选择渣土无法外运、材料无法到场的时间段进行,保证每个班超额完成任务。
尽管工作艰苦,但范宜为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每次上下班碰到询问地铁进展的大爷阿姨,他都会笑着说 "快了",这让他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责任担当:舍小家为大家
对于陈延辉来说,过节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大部分人员都要坚守岗位,每天早起晚归。"值班制度是夜班不耽误白天工作,这就导致我们会有两天时间不回家,值完夜班回家,孩子见到会感觉更亲切,我们也很期待通车后坐自己建设的地铁。" 陈延辉说,孩子有时会问什么时候带他出去玩,他会告诉孩子,为了保障济南地铁 4 号线顺利通车,需要坚守岗位,等通车了带他坐地铁、参观周边风景。
陈延辉在检查盾构机作业情况
在山师东路站夜间施工现场外围,面对附近住户询问施工进展,陈延辉代表施工方表示:"我们白天晚上都在赶工,为了早日实现通车目标,也感谢大家的理解和包容。"
正是这些暗夜守护者,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推动着济南地铁 4 号线的建设。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和努力诠释着劳动之美与奋斗精神。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济南地铁 4 号线年底通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为泉城人民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