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品牌SUV的市场传奇,吉利博越参数图片)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坐标。

自2016年上市以来,作为“智能互联SUV开创者”,博越在合资品牌长期主导的燃油车市场中脱颖而出,凭借连续9年稳居销量前列的成绩,成为中国品牌在燃油SUV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车型之一。从初代上市时引发的“现象级热销”,到累计全球销量突破200万辆,博越以四次迭代进化,赢得了数百万中国家庭的长期信赖,也确立了其“国民SUV”的市场地位。

即使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当下,博越家族依然保持着月销破万的稳定表现,持续释放出燃油SUV所独有的产品魅力和价值韧性。如今,作为博越家族九年积淀的最新成果,第四代博越L正式登场,此前,新车已经开启了预售,预售指导价格区间为10.59万元-13.29万元。它集成了在智能座舱、动力系统、安全保障、设计语言等方面的全面升级,承载着“越级引领、用户至上”的全新使命,试图在燃油车市场中重新划定智能化的新标杆,成为中国家庭燃油SUV的不二之选。



从那句“你好,博越”开启智能出行时代的问候语,到今天搭载最新车规级智能芯片、全面整合AI与车云生态的进阶产品,博越的演进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传统燃油车如何穿越时代浪潮的深层次回应。带着对“智能+燃油”组合价值的重新审视,笔者来到了太湖之畔,试图从实际驾乘体验中寻找这个新一代“三好SUV”所展现出的答案。

原创设计再进阶,第四代博越L以“大美中国车”形象焕新出发



在太湖畔的试驾途中,第四代博越L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激进张扬的“重设计感”,而是一种沉稳、舒展、富有文化底蕴的东方美。从第一代博越的“水滴涟漪”设计语言,到如今以“山河气韵”为灵感的整车造型,吉利在原创设计道路上的探索从未止步。



整体来看,最具冲击力的便是那副极具气场的前脸。灵感源于“百川归海”的前格栅,采用层叠式镀铬结构,以及“中国R角”的设计巧思,视觉张力十足。细看之下,每一道格栅曲线都流畅自然。前贯穿灯与国际一线高端品牌法雷奥联合开发,融入星河灯效,科技与东方美学实现巧妙融合。车尾设计也延续了这一理念,2.9米的贯穿尾灯汲取西湖灯影的灵感,既传神又具辨识度。

从外观延伸到车内,第四代博越L的座舱设计同样延续了外观的文化语境与品质追求。整车内部采用“环抱感”与舒展感并重的设计理念,配合宽体车身,呈现出极为舒适的视觉和乘坐氛围。尤其是前排“栖岸望潮”式中控布局,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腿部、肩部的活动空间,让驾乘体验更松弛、更自在。

在原创设计之上,舒适性配置同样不容忽视。主副驾配备了加热、通风、记忆、按摩等多项功能,座椅“云感”支撑出色,动态驾驶中既不松垮,也不硬挺,完美兼顾长途驾驶的支撑性与日常乘坐的柔软感,体现了对家庭用户真实用车场景的精准洞察。



空间表现则是第四代博越L的一大亮点。84.27%的同级最大得房率以及2785mm的轴距,不仅带来了宽敞的后排,115mm膝部空间和1550mm肩部宽度,实际体验中三位成年乘客乘坐后排毫无局促感,甚至可以轻松翘起“二郎腿”。后排座椅支持一键放倒,配合近2米的纯平大床模式,为短途休息或露营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650L的常规后备厢加上67L的隐藏储物层,兼顾纵深与灵活性,无论是滑雪板、露营装备还是日常出行用品都能轻松容纳。



可以说,第四代博越L真正做到了“看得顺眼、坐得舒服、用得顺手”。它在延续家族原创设计语言的同时,进一步对空间、舒适性与实用性进行了深度打磨,实现了感性美学与理性功能的有机统一。若说前几代博越为中国品牌赢得了主流市场的设计话语权,那么第四代博越L,则代表着“中国车”向审美成熟、自信表达迈进的又一步,对家庭用户而言,这不仅是一款“好看的车”,更是一款能够全面提升日常生活品质的“高价值之选”。

双架构 + AI赋能,告别“伪运动”!



从驾驶席出发,第四代博越L带来的第一感受是“顺”。

这种“丝滑感”的背后,离不开吉利在双架构层面下的深度融合。从电子架构来看,第四代博越L采用了GEEA3.0电子电气架构,这是一种类似“智能中枢”的体系化布局。不同于传统车型“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的模块式电控方式,GEEA3.0通过高度集成的控制系统打通了多个功能域的协作,像是从“老年机”升级为“智能机”,信号响应的速度和可靠性都大幅提升,车辆能够以更聪明、更及时的方式应对复杂路况。试驾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不管是转向、加减速,还是底盘动态调整,它都像在预判你的操作,完成得干净利落。

而在驾控体验中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星睿AI技术的全面介入。第四代博越L搭载的星睿AI Drive数字调校技术,基于海量工况数据进行参数模拟优化,使得它在应对起伏路面、急弯切线、甚至细微滤振时都显得更加从容。特别是在多弯山区路段试驾时,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车身姿态管理值得肯定,悬架的压缩回弹动作非常干脆,不会让车身产生过度的侧倾或余震。



动力部分,第四代博越L带来了2.0TD+7DCT和1.5TD+7DCT两种黄金动力组合。其中,新一代Drive-E2.0TD发动机,160kW的最大功率配合325N·m的扭矩输出,在起步与中段加速阶段都显得足够干脆利落,加速时的动力响应积极却不暴躁,线性感强。底盘部分,同样得益于CMA架构的深厚基础。这套平台此前已在多个产品上验证了其高性能潜力,此次在第四代博越L上的调校依旧出色。

当然,真正让人感到安心的是它在智能辅助上的持续进化。星睿AI云诊断系统像是一个隐形副驾,全程默默监控车辆状态。从试驾体验来看,车辆运行状态良好时几乎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某项数据发生微小异常,它能够立刻记录并生成反馈。这套系统能让用户减少对“是否需要检查保养”的焦虑,更像是一个随车的数字化健康助手。



整体而言,第四代博越L在操控上的“丝滑”不是简单靠动力猛、底盘硬撑起来的“伪运动感”,而是源于吉利在架构层面的前瞻布局和AI技术的深度融合。从“开得好”到“爱去开”,再到“放心开”,这台车提供的是一种全生命周期都能持续进化的驾驶体验。如果说传统燃油车的驾控发展已接近“天花板”,那么博越L用它的表现向市场证明,这个“天花板”其实还可以再抬高一点。

从“能用”到“好用”,第四代博越 L不止是“堆料”

在当前智能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第四代博越L在座舱体验上的表现,可以说是为燃油车树立了一个全新标杆。此次试驾过程中,智能座舱系统所带来的交互体验,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燃油车在智能化维度上的可能性。



首先是最直接的感知层面——屏幕和系统响应。这款车配备了一块15.4英寸的2.5K超高清屏幕,视觉效果细腻,边框极窄,几乎达到了全面屏的视觉感受。无论是查看导航、调整车辆设置,还是播放影音内容,操作顺滑、响应迅速,没有卡顿和延迟感。对于有更高中控美学追求的用户,官方还提供14.6英寸版本以供选择,在视觉体验和系统兼容上同样表现出色。

支撑这一切的是国产首颗车规级7nm“龍鹰一号”智能芯片,其AI算力是目前主流的8155芯片的两倍,搭配16G+128G的大内存配置,即便在多任务运行、应用并行等高强度场景下,系统依旧稳定,流畅运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Flyme Auto智能座舱系统不仅在界面上保持了高度的简洁和美观,还在交互逻辑上体现出了“懂用户”的思维。例如小窗模式的设计就非常贴心,在通话、导航、播放音乐甚至使用小程序时,都可以实现轻量化弹窗,无需反复切换界面。加之类似手机的全屏手势操控方式,上车之后几乎无需学习成本,逻辑自然,体验连贯。

语音交互方面,Flyme Auto智能座舱搭载了同级唯一的四音区语音系统,试驾中对模糊指令的识别和反应速度令人满意,基本达到了“所见即可说”的使用标准,同时也能支持多轮指令、方言识别等复杂语境,交互方式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沟通。



除了操作层面,第四代博越L的智能座舱在娱乐和沉浸体验上也下了不少功夫。16扬Flyme Sound 无界之声带来同级唯一的7.1.2全景环绕声,1000W独立功放,无论在音场层次还是环绕氛围上都表现不俗,尤其在头枕扬声器开启的“私享模式”下,主驾可获得如头戴耳机般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支持多种AI虚拟音效场景,还原音乐厅、录音棚等空间氛围,音乐体验向高端豪华车看齐。

在座舱生态层面,Flyme Auto支持海量云端应用,娱乐、办公、教育等各类软件应有尽有,“无界空间”概念基本打通了手机、车机与云端的边界,用户可以通过Flyme Link直接将手机应用一键同步至车机上,导航、音乐、甚至微信等都能实现无缝接力与克隆操作,真正实现“手机上车即连接”。



从整个试驾体验来看,第四代博越L的FlymeAuto智能座舱确实并非“堆配置”的简单升级,而是从交互逻辑、系统生态、硬件能力、情感化体验等多方面共同发力的综合体现。这种智能座舱不仅刷新了用户对传统燃油车交互的认知,也让人对“智能+燃油”的组合重拾信心。

在智能化加速普及的当下,这样的产品形态无疑是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思路。据悉,第四代博越L将于5月正式上市,这无疑值得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