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车市最令人意外的一条曲线,出现在纯电小型车和微型车的增长图上。

截至4月下旬,这一细分市场已累计销售66万辆,同比增长60%。在价格下探与政策补贴的双重作用下,A00与A0级纯电车已完成对低价燃油车的几乎“灭绝式替代”。就在上周,吉利银河星愿单周销量超过比亚迪海鸥参数图片),累计跃升至全市场前列——标志着这个价格带竞争格局已经生变。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转折点:消费者不再愿意在车上“花冤枉钱”,但依然对空间、颜值、智能体验有明确期待。“买得起+ 好用 + 不掉面子”,成为10万元以下市场新的判断标准。

东风纳米06就是这个判断的组织性回应。

它并非某款爆款车型的“平替”,而是央企东风对这一结构性转向的系统化回答:既不放弃设计语言,也不回避智能下沉,更不做廉价感妥协。

当大多数品牌还在用“智能卷高端、低价卷参数”策略试探这片市场,东风已经用一台定价8.99万元起、带天元智驾系统和独特空间哲学的纳米06,给出了自己的结构性下注。

市场分化之下,小车不能再“小打小闹”

纯电小型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它不再是边缘消费力的聚集地,而正逐渐变成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发动机。这一轮结构性上升的背景下,用户的期待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够用”变为“好用”,从“代步”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东风纳米06的到来,不是从“产品空白”中杀出重围,而是从“产品冗余”中重新找回方向。



它面向的是一群典型的新世代家庭用户——25-35岁的城市年轻人。他们希望车“看起来不廉价”,又“开起来不复杂”,最好还能承载自己周末逃离城市的愿望。这是小型车史无前例的场景压力。因为在过去,这个细分市场往往只被视为通勤或城市交通的廉价解法,从未真正承载过“完整生活”这样的心理预期。

而纳米06,恰恰是从“用户的生活方式想象力”出发,重新定义了一台小车的结构。

4.3米的车长、2715mm轴距,在空间表现上远超同级,不仅是数据领先,更是在细节规划上彻底摒弃了过去A0级“能坐就行”的妥协逻辑。得房率达到85%,配合35处巧思储物空间与500L后备厢,能够实打实装下一个五口家庭的出游行李。



更进一步,天地门、观星榻、可变露营平台、车载外放电——这类曾经只存在于中高端SUV、硬派越野场景中的“生活型功能”,被第一次带入了1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陈兵在专访中回忆,天地门这一设计从2023年夏天内部就争议不断,最后拍板时的原则是:“一定要让这台车有属于自己的标签,而不是别人的残影。”

这种从“独立设计逻辑”出发构建产品价值的方式,正在成为10万级市场的新趋势。用户不再满足于基础参数的堆砌,而是要看到功能背后的审美与表达。在发布会现场,纳米06展示的“轻户外生活场景”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正是这种用户心理的外在化呈现。



一个市场能不能走出价格泥潭,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愿意重新赋予它结构。而东风纳米06,就是在A0级电动车这个最难讲出新故事的板块里,硬生生打出了一个“场景逻辑”的切口。这也是它区别于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产品的真正底色:不只是配置超纲,而是认知跃迁。

智能“做得好”不难,“做得下”才是组织能力的分水岭

东风纳米06的发布会现场,智能驾驶系统的实机演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一台售价不满9万元的车,居然能自动上下匝道、跨层记忆泊车、绕障变道,还不依赖高精地图。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在10万元区间谈智能化,但这确实是第一次,有品牌把一整套L2+级别的智驾系统作为标准配置,实实在在地交付。

“技术必须做到极致可靠,才能让用户安心托付。”东风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经理、东风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智能化不能只停留在PPT里,更不能只停留在高端车里。我们要让技术下得来、用得起、体验还得好。”

在他看来,智能化技术的普惠,考验的并不只是芯片或者摄像头,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能力。以天元智驾为例,它搭载的是一整套端到端的可解释算法模型,用“大脑+眼睛”的结构来模拟老司机的路径规划思维。其中,“仿生视觉+惯导”的双目摄像头配合IMU陀螺仪,可以准确识别异形障碍物、限速标志、施工区变道等高频真实场景,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依靠地图完成指令,而是依靠感知和判断完成决策。



“我们用一个大模型打通感知、预测、规划、控制四个环节,最难的是让它可解释、能不断自我迭代。”杨彦鼎强调。

这套“自进化的智驾系统”,背后连接的是东风研发体系20多年的技术积累——2.44万项专利储备、覆盖智能网联、动力总成、架构平台、电池安全等多个底层模块。而要将这些能力整合、压缩、平衡成本后投入一款8.99万元的车型中,还要在软件架构、硬件集成、测试验证上做足功夫。

纳米06所使用的“天元OS”操作系统便是一项重要支撑。这套自研系统不仅打通了车身、底盘、动力域等多个控制域,还实现了智能座舱与智驾功能的场景联动。比如用户启动“露营模式”时,系统会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外放电开关和氛围灯逻辑,让体验变得“像人一样懂你”。

“我们希望未来的座舱是一个可以主动适应人的空间,而不是让人适应机器。”杨彦鼎说,“智能,不是为了堆技术,是为了增强人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从智驾到智舱,再到智能热管理系统(智焓),纳米06的技术路线始终围绕“用户是否真正会用、好不好用”这个逻辑展开。陈兵也坦言:“智能化这件事,很多品牌说得很玄,我们希望它变得很实。”为此,东风还在纳米06上引入了“场景化功能映射”机制,比如露营、电动座椅小憩、宠物模式等,都是通过OTA不断进化的“实用派智能”。



技术不是炫技的资本,而是企业系统能力的验证器。尤其在10万元这个极具价格弹性的市场区间里,能不能把智能真正“做得下去”,最终拷问的是研发-采购-测试-品控的全链条。

正如张俊在发布会前的一次闭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这件事很难。让智能不贵,又不降标准,只能靠自己有底子、有体系、有组织力。”

东风选择用纳米06去验证这套体系。在智能汽车的“下沉阶段”,真正难的不是拼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能让更多人真正上车。

一款产品的爆点,可以靠价格;一个品牌的跃升,只能靠体系

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成为汽车行业“基本盘”的今天,如何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已不再只是产品问题,而是系统能力与品牌韧性的问题。

东风纳米显然意识到这一点。

纳米01到纳米06,这个年轻品牌并不是靠“孤注一掷”的爆款打法在前进,而是在以“组织协同+产品节奏+用户共创”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路。用东风纳米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余岳峰的话说:“我们不是只造一辆好车,而是要让品牌变成有温度、有持续表达力的生活平台。”



这不仅是一句营销辞令,而是东风在体系上做出的战略安排。纳米06并非“临时调配”的项目,而是纳米品牌规划序列中的关键一环——其被赋予的使命,是打开“用户心智”,在10万元价格带完成从销量破圈到品牌破圈的跃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东风纳米在用户端的运营显得格外“用心”。余岳峰透露:“我们组织过超过1000场用户共创活动,邀请了2万名‘米友’参与产品定义。这台车的很多设计元素,包括内外饰配色方案,都是用户一起选出来的。”

这种“用户向内”的运营逻辑,与传统车企“由内而外”的产品发布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东风纳米还在尝试把用户运营与产品节奏紧密绑定:从纳米01积累的使用数据与真实反馈,被实打实地反映在06的空间优化、场景功能、配色定义上。而在纳米06发布现场,多个“共创版”配置也同步亮相,成为用户参与感的直接呈现。

“我们不是造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而是造一台让国民玩得起、玩得尽兴的车。”余岳峰反复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好产品”不再只是研发端定义的事,更是组织与用户共同塑造的结果。



这背后,是一套协同效率极高的体系能力——从平台到供应链,从价格体系到营销通路。张俊在内部讲话中曾说:“不是靠补贴堆销量,而是靠认知拉动结构。产品是结果,品牌是过程。”

东风纳米显然已经意识到,10万级市场不是“临时红利”,而是中国新能源结构性转向的前哨。谁能在这个价格区间完成品牌感知的建立,谁就掌握了通向大众智能化的第一入口。

这一点,也反映在其海外节奏上。纳米06的右舵版本已同步启动,命名为“Vigo”,面向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在采访中,余岳峰也表达出对“全球国民车”角色的规划预期:“我们并不认为智能车只能服务中国消费者,像纳米这样具备普适性、可靠性与生活适配性的产品,也可以进入世界更多市场。”

而为了让“东风纳米”这个年轻品牌真正站稳,东风汽车在资源上也进行了大力度倾斜。龚涛指出,纳米06所使用的马赫E电驱动平台、第三代“智焓”热管理系统、量子架构3号平台,均为东风集团重点战略技术模块,首次向10万级市场下放。“你可以说,它是这个价格带最有背景的一辆车。”他笑着补充。

最终,产品力是起点,用户力是过程,品牌力是终点。东风纳米06承担的不只是“销量任务”,而是“用户入口”“品牌印象”“出海试水”三位一体的复合角色。它是东风应对新能源结构重构的前线,也是央企体系机制优化的一次实践样本。

“我们不靠一个爆点活着,而是靠一个体系生长。”余岳峰说,“这台车的发布,只是东风纳米故事的第二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