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我的研究生同学聊天,在没有见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我说她去医院确诊了ADHA。起因是她发现自己无法专注地阅读长篇文献,一旦要静下心来做什么的时候脑子就会出现另一个声音。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身边的朋友,大家都第一反应都是:别担心,没什么稀奇,当代青年多少都有。


在精神医学的坐标中,ADHD不仅是儿童青少年特有。医学界至今未能完全破译其成因密码,但遗传与环境共同谱写的"现代性赋格"已然清晰可闻:患者常有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出现遗漏、常丢三落四等状况。(可自行对照但不需强行对应)

在吃了医生开的药后她的症状有所缓解,但药物带来的认知聚焦却让她产生微妙的"降维恐惧"。她玩笑说突然不能适应大脑只专注一件事情的状态,这就感觉就好像从双核处理器退回到单核处理的时代。大脑像被强制卸载了分屏功能,每个未被填满的'系统空闲时间'都变成焦虑的加载进度条。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感受时间完整流逝的能力?

未被确诊的"泛ADHD症候群"正在城市毛细血管里蔓延:手机里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短视频前30秒的生死时速、周末清晨本能抓向手机的肌肉记忆,构成了数字时代的神经官能症三重奏。未被消化的会议纪要、卡在加载界面的知识付费课程、永远悬浮在后台的待办事项,像散落一地的硬盘碎片,拼凑不出连续两小时的完整叙事。


我们通过持续分心来保持对不确定性的警觉,却也在这种防御机制中丧失了深度思考和专注的基因。社会时钟进入量子速读模式,"慢"沦为需要特许的奢侈品,而我们尚未能找到解决方法彻底摆脱这样的困局。

为了对抗随时会被打断的无序,「早Coffee晚Alcohol」「短暂疗法」应运而生——它既符合当下社会的生活节奏,也是被催生出来的精神保护手段。年轻人在这两杯液体的时空间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离线乌托邦,在清醒地专注与专注地放松中获得了些许平衡。

☀️早C:神经超频与带薪精神漫游

都市职场人的晨间仪式,往往始于一杯黑色液体的能量契约。起床只是开机,一杯3倍浓缩美式,才是正式一天的开始。通勤大军涌出地铁闸机后,总有人流精准分流至沿途咖啡馆,将咖啡因的焦香作为开启工作模式的生物密钥。这种从松弛到紧张的场景切换成为一种日常,正从一线城市向小城渗透。


据德勤《2022中国现磨咖啡白皮书》显示,一二线城市成熟消费者的咖啡年消耗量达300杯,20-40岁群体构成主力军,其摄入频率已逼近传统咖啡消费大国水准。

在当代职场语境中,咖啡早已超越饮品范畴,演化为兼具生存刚需与社交货币的双重载体。表面是精致生活的具象化展演,内里却是维系生产力的续命刚需——如同巴尔扎克所言:“如果早晨不喝咖啡,我将心力枯竭,像是一串干瘪的羊肉串。”


有研究表明,咖啡因不仅能提升注意力与运动控制能力,更通过调节多巴胺分泌制造出持续3-4小时的“清醒幻境”。人类学学者科斯塔(Krystal D'Costa)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刻刻都要求高效的时代。而咖啡作为一种精神刺激物,成为我们在感觉自己效率不高、精神不振时,理所当然想要选择的东西。


年轻人们需要它迅速穿透血脑屏障,让我们时刻保持“进击力”与“爆发力”,警觉且专注地时刻提起精神。更具隐喻意味的是,咖啡不仅仅是提神饮料,它正在重构职场时间经济学。

早年前剑桥大学曾提出“尼古丁特权”的概念:职场中吸烟的人士(多指男性)通过每天消耗6.3次尼古丁时间,获取每周50小时的“合理”带薪休憩。且吸烟区也被默认成为公司的非正式会谈区,跨部门协作的信息以及非正式的晋升机会等都在此流通,而不抽烟者很大程度上会被系统性排除在信息网络之外。


但当无烟办公成为主流共识,咖啡因正以健康合规性重构这套潜规则。咖啡break不再是单纯的续命机制,而是进化成精密的时间颗粒度调节器。 那些聚集在茶水间等待滴滤的身影,在萃取咖啡的180秒里完成了跨部门信息共享;没有现磨设备的青年白领,也会默契地以"买咖啡"为暗号开启“精神逃亡”——与同事走向附近咖啡馆的5分钟路程,既是大脑高速运转的缓冲带,也是酝酿创意碰撞的移动沙龙。 而在等待手冲的空白时段里,当水流注入滤纸的瞬间,氤氲蒸汽中升腾的不仅是咖啡芳香,更是当代打工人精心规划的"带薪gap hour"。


晚A:液态结界与情绪暗房

早上的咖啡是续命水,晚上的小酌是松弛水,年轻人正试图在用“微醺”逐步夺回生活。

钉钉头像的灰暗程度、飞书文档的协作记录、企业微信的响应速度,仍在持续解构着工作与生活的楚河汉界——物理层面的下班已称不上真正意义的下班,完成"精神断网"往往需要借助酒精,"微醺"演化为新型精神防护罩。


行业智库数据显示,年轻人越来越爱喝酒了。至于喝酒的原因,52.7%的年轻人选择在欢愉时刻举杯,26.7%则将酒精作为压力缓冲剂。既能让身体和大脑更快乐,也不影响赶DDL,「微醺即是最佳」成为了年轻人的共识。


都市青年在友人局可以是摇着威士忌杯的吟游诗人,在商务宴请时却会秒变酒精过敏症患者——那些在深夜食堂里与死党碰杯的肆意,在酒桌上通通化作礼貌的推辞:“最近体检,医生不让碰”“刚吃了头孢”“喝完立刻去急诊”。毕竟,工作需要的喝酒不叫喝酒,那叫应酬。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发出共饮邀请,是对关系亲密度的认可。唯有通过层层安检的灵魂,才有资格看见彼此酒后失守的“脆弱”:谈及旧爱时痛哭流涕的糗态,醉意掩护下才敢吐露的真心,对职场小人连名带姓的控诉暴言,这些都成了亲密关系的防伪水印。那些在你微醺时递纸巾而不是录视频的,才是通过年度情感考核的VIP观众。


年轻人都在哪里微醺?

E人去homebar

当"液态社交"成为时代刚需,Homebar的爆发式增长暗合了都市人的精神拓扑学。Homebar,顾名思义,是一种将酒吧与家庭氛围相结合的社交空间。它们一般藏身于公寓或写字楼里,装修得像家中客厅一样温馨舒适,营造出一种 “去朋友家做客” 的亲切感。

很多主理人并不是传统酒吧行业出身,或许是想要在城市中找到一个舒适的会客厅,或许是希望暂时从职场中抽离,最终找到了homebar这个形式载体。每家homebar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温馨客厅、二次元酒鬼局、发疯聚集地等等……通过解构传统酒吧的表演性社交,重构出"去中心化"的情绪共同体。


截至2024年3月,小红书上#homebar话题已突破40万次讨论,上海半年内涌现近百家此类空间,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反向定义"的社交法则。它更强调私人和独特的体验,为爱好者们提供结交同好的空间,这里就像是更适合中国年轻人体质的Central Perk,与其说是消费场所,不如说是以酒精为媒介的兴趣小组集合地。前有社区咖啡店,后有Homebar,我们能够感受到社交场所的归属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私密。


I人各回各家

当代年轻人卡皮巴拉属性大爆发,很多时刻只想一个人静静。《2024年轻人喝酒报告》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更偏爱在「家」中享受美酒。从社交场所的喧嚣到私密空间的宁静,年轻人重新定义了饮酒体验。这不仅是一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爱独自喝酒?

后浪研究所通过调查分析,给出了这类人群的画像


不奇怪,独酌叙事正在成为东亚都市剧的高频母题。从《我要准时下班》到《和歌子酒》再到《独酌亦可》,日剧尤为偏爱这类题材且主人公大多为职场女性,《晚酌的流派》中的女主角伊泽美幸可以称得上是典型


美幸每天准时下班只为按原定计划奔向熟悉的超市,选购食材,为晚间的独酌作准备。每次看她一镜到底喝完一杯啤酒闭着眼睛享受的样子,隔着屏幕也感受到了酒精流淌过身体。“今天也要加油工作,为了我晚上喝酒的极致享受。”一杯入魂,一键清除班味。


2016年,韩国tvN电视剧《独酌男女》也以“独自饮酒”为主题讲述了鹭梁津学院的讲师们和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剧中主人公讲述了自己独自一人喝酒的原因:“因为能够真正安慰我的人,能够真正理解我内心的人并不多。所以比起与别人分享我的痛苦,一个人消化痛苦,像现在这样一个人喝杯酒更能安慰自己。所以我一个人喝酒”。这段自白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备受热议。


当独酌文化遇上流媒体算法,YouTube等视频网站悄然孵化出新型ASMR流派——"居家自炊"。那些开瓶的指尖特写、冰块撞击的立体声收音,正重构着都市独居者的晚餐仪式:就着手机屏幕里的调酒声波,完成一场精神代餐。当然,也要感谢互联网的赛博陪伴,让我们隔着屏幕也有了电子酒友。


最近, #绍兴黄酒的一百种打开方式# 冲上了微博热搜。当威士忌吧台与精酿酒馆攻占都市夜经济版图, 年轻人突然发现,那些经由《齐民要术》古法驯化的酒曲,那些在陶坛中沉睡的陈年黄酒——才是 「微醺养生学」 的终极答案。


这场微醺革命拒绝照搬日威的侘寂美学,也不复刻精酿啤酒的叛逆叙事。

作为低度酿造酒,黄酒性温易饮,也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 社交媒体上,小红书博主用黄酒基底开发"新中式highball",也有网友将古越龙山与气泡水自调成"东方香槟" , 这种基因编辑式的饮品创新,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微醺表达—— 既然苏格兰人能凭橡木桶陈化术定义威士忌美学,我们何不用酒药协同发酵的东方智慧重写微醺叙事?

今夏最in的居家酒单已悄然迭代:

空调房里冰镇的五年陈太雕,搭配杨梅季尾声的冷冻果实;用黄酒冻冰球替代威士忌老冰,搭配糟卤毛豆。


这场国潮微醺仪式自带文化滤镜:独居青年可以就着《梦华录》复刻"红泥小火炉"的宋式浪漫,闺蜜局则能借《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重定义girls' night。不管你是一人独酌还是在微醺中与朋友互诉衷肠,等喝完一杯,都能卸下疲惫,畅快地享受这短暂的放空。

若嫌云端共饮不够入味,还可以解锁《诗酒中国心》的跨时空酒局。4月20日起每周日晚21:10(晚酌时刻),节目在浙江卫视、Z视介同步播出。节目以诗为引、以酒为媒,以“时光溯源”“激荡艺术”“江湖知己”“真心英雄”“何以解忧”“人生乐事”为主题,设置了六场诗酒局,通过诗与酒的交融,展现中国黄酒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精神。这档文化综艺如同安装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酿酒酵母,让每个独酌时刻都发酵出古今共鸣的微醺诗意。

理想的高质量生活、现实的繁重工作,在其中反复横跳的年轻人或许太需要一个自在的喘息空间。晨间咖啡是是我们递交的清醒契约,入夜微醺则是赎回自我的离线密钥。人类学家项飙所说的"附近性"消逝危机,正在被这种液态仪式逆向破解。那些在咖啡馆与Homebar之间摆渡的身影,既是在完成从生产资料到生活主体的身份切换,更是在信息洪流中搭建起阶段性认知防波堤——毕竟在永恒流动的现代社会,能自主定义"何时连接"与"何时断网",才是真正掌握了生活艺术。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你可能想知道:

早在197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对87名本校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小酌过后,这些学生们的泰语说得更地道。根据情感过滤假说,“不自信”这种负面情感因素,干扰了你学外语的过程,而饮酒恰恰会增加额外多巴胺,减少负面情绪。酒精“溶解”了讲外语的干扰项,我们心中那些自我怀疑的情绪淡去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占领高地了,外语也就能张口就来了。


所以如果你正在准备语言考试或学习二外,不妨试试在课前来一杯。

当快乐和知识同时涌入我的脑子,不敢想象这会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叶清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