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骂胡适的人越来越多,这事儿乍一听挺热闹,细琢磨却藏着点深意。胡适是谁?咱都知道他是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提倡白话文、搞文学改良,一辈子喊着“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可在今天的互联网上,他的名字常跟“公知”“投降主义”这些词绑一块儿,隔三差五就有人拎出来批一顿。



有人骂他早年主张“全盘西化”,有人揪着他在抗战时期的言论不放,还有人觉得他的学术观点早就过时了,反正各式各样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

但奇怪的是,骂声越多反倒越让人想起一个老问题:为啥胡适都去世六十多年了,大家还对他这么“念念不忘”?其实这背后反映的,不是简单的个人评价问题,而是现代社会对启蒙思想的复杂心态。

胡适代表的那套理念,核心是强调理性、自由、个体价值和对权威的质疑,这些东西在今天听着稀松平常,可在他所处的时代却是石破天惊的。

现在有人骂他,说白了是因为他的思想里有跟当下某些情绪不对付的地方——比如他主张温和改良而非激进变革,强调个人权利而非集体至上,这些在网络民粹情绪高涨的环境下,很容易被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持续的争议恰恰说明社会需要一场“现代启蒙”的再思考。当骂声集中在胡适的某些具体观点时,其实暴露的是部分人对“启蒙”本身的误解。启蒙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队,不是用一套价值观打倒另一套,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当年办《新青年》,跟李大钊、鲁迅等人吵得不可开交,却从没否认过思想碰撞的价值,因为他明白: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不同声音的共存,需要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现在有些人骂胡适,往往是因为看问题太简单,非得分个“爱国”还是“卖国”,却忘了思想的价值不能用这种二极管思维来衡量。

再说了,为啥现在骂胡适的大多是年轻人?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大家接触到的历史叙事越来越多元,不再满足于课本里的“标准答案”。

但多元叙事也带来新问题:很多人没耐心去读胡适的原著,没兴趣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仅凭碎片化的信息就给人扣帽子。这就好比看见胡适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骂他“妥协退让”,却不去想这句话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背后有怎样的思想脉络。

这种“快餐式批判”其实挺危险,因为它让我们离真正的启蒙越来越远——启蒙不是骂几句人、喊几个口号,而是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不被情绪牵着走。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胡适争议的持续存在,恰恰证明了现代启蒙任务的未完成。我们的社会虽然在科技上飞速进步,但在思想层面,“反智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土壤依然存在。

当有人用最粗暴的语言骂胡适时,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用胡适反对的方式对待胡适——用压制不同声音的方式,去捍卫某种自认为正确的立场。这其实是一种讽刺:启蒙的敌人,往往披着“正义”的外衣,用最不启蒙的手段,去攻击启蒙的倡导者。

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骂声,或许我们该少点口水战,多点理性思考。与其纠结胡适当年某句话说得对不对,不如想想他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

骂声可以有,但得骂得有水平——带着理解的批判,才是真正的进步。毕竟,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更应该懂得:启蒙不是某个时代的任务,而是人类永远需要走的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