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外长会议结束,出人意料的是,11个成员国未能就联合公报达成共识,而埃及更是明确反对印度和巴西进入联合国安理会。那么,此次金砖国家内部意见不一致意味着什么?又是否会影响接下来的合作呢?
当地时间4月29日,为期两天的金砖国家外长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落幕,这场被视为“扩员后首次大考”的会议,意外暴露出这个新兴国际集团内部的复杂博弈。尽管会议通过主席声明谴责贸易保护主义并支持联合国改革,但11个成员国未能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尤其是围绕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议题的分歧引发关注。
先说成果,此次金砖外长会的核心成果,是一份由轮值主席国巴西发布的主席声明,声明明确反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单边保护主义措施”,包括“不加区分地提高对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虽未点名美国,但直指其实施的145%高额关税政策。
毋庸置疑,这份声明体现了金砖国家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上的共同立场,自2024年吸纳埃及、沙特、印尼等新成员后,金砖集团人口占全球近半,经济总量超全球四成,其反对贸易霸凌的集体发声更具分量。
至于分歧,则是出现在关于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改革的话题。要知道,金砖国家长期主张推动安理会结构改革,赋予更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权,这点在本次会议中也被再次提及,尤其是巴西、印度和南非三国,长期呼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由是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前的安理会结构无法有效代表全球现实格局。
然而,这一倡议并未得到所有成员的支持。据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在会议中,明确拒绝了某些涉及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提案,特别是印度和巴西提出的“金砖成员进入安理会”的想法,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反对态度尤其坚决,这也直接导致联合声明未能通过。
那么,为什么埃及会反对呢?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埃及担心,如果印度和巴西进入安理会,那么非洲在联合国的代表性将被边缘化。目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个来自非洲,埃及和埃塞俄比亚都认为,如果要进行改革,非洲应当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另一方面,金砖机制扩容后,新成员国在政治结构、地区诉求和战略利益方面差异更大,以往创始国之间尚能协调统一立场,但新成员的加入让这一任务变得更为复杂。
此次会议也印证了“扩张的代价”这一观点——从五国联盟发展到现在的11国体系,金砖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确实大幅提升,但要协调11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发展议题上的立场,工作量也呈几何级数增加,尤其是新成员来自不同地缘板块,例如中东、非洲、东南亚,各自有不同的安全关切、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
例如,沙特和伊朗虽然在中东问题上敌对多年,但如今同为金砖成员,如何在地区安全议题上达成统一意见,就成了一大难题。再比如,印尼对贸易自由化持开放立场,而伊朗则倾向对抗西方制裁,这样的根本性差异,注定会在涉及WTO规则、全球治理结构改革时出现严重分歧。
当然,会议也讨论了包括中东冲突、乌克兰局势等一系列全球安全议题,外长们一致表示,当前全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必须通过对话与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但在具体立场表达上,各国仍有差异。例如,关于乌克兰危机,虽然所有成员都呼吁和平解决,但由于对冲突的责任认定不同,并未形成统一的文字描述。
有分析认为,本次会议虽未达成联合公报,但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失败。从外交角度来看,金砖成员通过主席声明依旧传达出一定的共同诉求和立场,更重要的是,为7月即将在巴西召开的金砖峰会做了前期准备,各国在这一时间窗口内还有机会协调立场,化解分歧。
简单来说,当前的挑战是暂时性的,由于新成员刚刚加入,各国彼此了解还不够,互信程度不足,磨合期不可避免。但从长远看,一个更加多元的金砖机制,代表了更多的全球人口、资源和市场份额,有望成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
因此可以说,本次金砖外长会的最大看点,不在于成果,而在于分歧。正是这些分歧,反映了金砖扩容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也预示着下一阶段金砖机制改革、制度设计和话语权分配的复杂博弈。11个国家要走得更远,就必须解决好代表性、公平性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一个新多边机制成熟与否的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