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合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昊天/摄


各国气象工作者进行分享。活动主办方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昊天

4月29日,中国气象局多部门联合举办第20期“风云青年讲堂”暨“一带一路”国际青年交流会,邀请来自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蒙古国、喀麦隆和缅甸的访问学者,与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青年代表交流工作和学习体会,共话国际气象合作。

作为第二期“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成员,5位外国气象工作者就各自国家的气象预报体系、个人工作经历、热门研究领域和国际合作情况进行了精彩展示。与会代表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南亚的高温酷暑、印度洋的台风海啸,还是蒙古高原的暴雪极寒,对各国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既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气象技术和服务“出海”成效良好、潜力可观,以中国方案展现了大国担当。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深化全球气象合作,助力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挑战。从南亚次大陆到非洲草原,从南太平洋岛屿到中亚戈壁,中国气象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常言道“天气无国界”。气象技术、知识和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够跨越政治制度、社会现状和发展模式的隔阂,促进各国在科学研究、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发挥气象卫星全球服务作用,与友好国家共建预警系统、共享防灾减灾中国方案的同时,中国气象局等机构向世界敞开大门,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邀请各国气象工作者来华参访、学习、交流,将相关理念、工具和文化向全球推广。

基于既往经验和成果,中国气象局与相关部委合作设立了“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2023年以来,有10余位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外国学者特别是青年人才到中国进修。今年4月28日,作为促进气象国际合作和国际培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正式成立,未来将作为牵头承担国际合作、国际培训、外事服务、国际治理研究等工作的功能性平台和气象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气象国际合作从“散点开花”向“组团出海”转变,加速培养高素质气象国际人才队伍。

在“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以早期预警技术、风云气象卫星应用为代表的中国气象“硬实力”得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吸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工作者来中国观摩、交流和深造。中国气象局非常重视访问学者项目,为外国气象学者“量身定制”培养和科研计划。为推动中国气象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气象局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气象元素,研发了一批精品培训课程,将其纳入国际交流活动,旨在以二十四节气等标志性的气象元素为媒介,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魅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