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下》情景剧由冉冉升起的新地标——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重磅打造,是一部以黄河文明为脉络的情景史诗剧,跨越五千年时空,在虚实交融中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全剧以“礼乐治世”和“黄河安澜”为核心,通过六幕篇章,串联起从上古虞舜到当代治黄的壮阔历史,诠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与家国情怀。


该剧以黄河文明为叙事轴线,由200多名专业演员演绎,通过“淬火成器”“天下大水”“盛世封禅”等六幕时空穿梭,将黑陶图腾、大禹治水、盛唐气象、名士风骨与当代治黄壮举熔铸成70分钟的视听史诗,被誉为“流淌在舞台上的黄河文明基因库”。


历史长河奔涌舞台


序章“淬火成器”中,140余块可升降屏幕全息技术再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奇观:玄鸟浴火化黑陶鬶,陶埙与鼍鼓奏响《箫韶》古乐,舜帝率东夷先民以玉圭祭河的场景再现,揭开了礼乐文明的曙光。当洪水特效裹挟雷鸣倾泻而下,上演大禹率众劈山疏流的惊天壮举。序章在30多个组合机械升降台的协同之下,让观众身临“人力驯服自然”的文明觉醒时刻。


科技赋能让文明重生

导演团队突破传统舞台局限:700余吨数控水幕再现大禹疏导的滔滔洪流,甚至引用1969年凌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破冰救人的场景,通过低温雾气,让观众身心触及历史温度。最令人动容的是“二道坝”建设篇章——20万民众肩挑手扛的劳作影像,与机械臂操控的“数字泥沙”在舞台上虚实相映,诠释“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命题。


古今对话叩击人心

“以商兴邦”剧目匠心独具:临淄街市的复原场景里,晏婴智解“馒头纠纷”的市井轶事,与投影中孔子“见利思义”的杏坛讲学形成跨时空对话。而第四幕“人杰地灵”以诗意蒙太奇手法,让李清照“误入藕花”的轻舟与辛弃疾“五十骑擒贼”的铁马在光影中交错,文脉与热血在黄河波涛间激荡共鸣。


文明传承照见现实

尾声“黄河谣”中,当治黄英灵群像穿过时空长廊,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光影图景叠合,齐鲁大地,黄河岸边,这座融旅游度假医养和高科技开发于一体的旅游新城巍然矗立,以绿为底,以水为魂,以文化自信和科技创新为核,在这片曾是黄河泥沙淤积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